《命运》读后感
	
	读完蔡崇达的《命运》,我忽然对国产著作有了全新的认识。曾经,我总觉得国产小说节奏太快,笔触粗疏,读来索然无味,几次失望后,便渐渐将目光转向了外国小说。朋友曾问我偏爱哪一类外国作品,我脱口而出三个标准:一是外国的,二是女作家写的,三是畅销的。原因无他,只因那些女性作家笔下的文字,总有一种令人动容的细腻。
我最爱的《时间的针脚》,曾让我反复捧读两遍,偶尔翻起,仍会为女主角那条蜿蜒曲折的心路历程而心潮起伏。作者仿佛牵着我的手,带我走进她的生活,看她如何在命运的夹缝中成长、坚强、重生。她内心的千头万绪,如同织布机上的丝线,纷繁却有序,每一针每一线,都遵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她所认定的“正常”,是与“我”相伴,是永远不离不弃的守候。
而如今,读完《命运》,我竟在国产作品中,也寻到了这种久违的共鸣。这本书,我花了两周才读完。不是因为节奏慢,而是因为故事太过沉重,太过真实,我舍不得一口气读完。每读一个人的命运,就像陪他走完一生,不忍中断,不敢轻放。
爷爷一生执着于家族单传的香火,到他这一代,却只生了一个女儿。他不信命,用招赘的方式对抗命运,甚至乐观地重新解读:“生女儿,是老天要给我们家安排一个全新的故事,从此要转大运了。”正因有了这样的信念,爷爷活得有奔头,有希望。
阿母则用了一辈子的愤怒与命运抗争。她把“将来”这个词,当作武器,一座庙一座庙地与神明争吵,发誓般地说:“你们就此没有过去,只有将来。”她不信宿命,只信未来。正因如此,她活得倔强而坚定。
而蔡屋楼,面对神婆“无孙无儿送终”的预言,她选择不信命。她用倔强、善良与大爱,一寸寸凿开命运的坚冰。她不是无儿无女,她的孩子是神明赐的,是人民给的。她最终拥有了杨万流深沉的爱,拥有了西来、北来、百花,以及子孙满堂的温情陪伴。
书中那句“我们终将生下自己的命运,我们终将是自己命运的母亲”,像一记重锤,敲进我心里。命运从来不是天定,而是我们亲手孕育、亲手养育的。在迷茫时,蔡屋楼只凭一句“做肯定对的事情”,便找到了方向。简单,却有力。
书中处处是令人动容的细节:西来每年回来看望阿母的日子,是他第一次来找她的那一天;那么优秀的西来和北来,阿母依然坚持按自己认定的“对”的方式活着。她说:“我知道,这世间一直在变,哪能用过去的经历去教谁面对未来?对未来的路,老的少的都一无所知。我就把我认为对的活法活出来。他们若觉得对,就跟着走;若觉得不对,就自己去找。”
最让我泪目的,是蔡屋楼与杨万流之间那份深沉的爱。她因无儿无女,曾决绝地想要放手,而杨万流却从未放弃。当那封电报“万流之遗物寄回”送到时,短短几个字,已让我泪湿书页——遗物里,是一叠从未寄出的信。
而当西来的骨灰被丽明捧回,我又一次泪眼朦胧。他留下遗言:“我想死在生我的地方,但我死后,想一直陪着阿娘。”
人这一生,说长很长,说短却真不经算。世间之人,前仆后继地来,前仆后继地走,被后人推着,也推搡着前人。一个个人,一层层浪。我的人生,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也是我的故事。而我的故事,终将成为你的故事。
感谢《命运》,让我重新认识了国产文学的力量。也让我知道,不必总在远方寻找感动。原来最深的共鸣,就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命运里。
再回过头去品《皮囊》,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