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沉沦》读后感800字

2025-10-27 09:36:23  本文已影响人 

《沉沦》读后感——未知全貌,不予评价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留日青年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曾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他渴望正常的爱情和该有的人间温情以及常态的爱情,但是受到“弱国子民”身份的影响,一腔热情是被社会的、另一个“自我”的、同龄人的冷水泼了又泼,泼到站不住脚了,异国他乡的飘零、孤独自闭空虚的生活还有长期不合理压抑的青春欲望使他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他在大好的青春年华选择了投海自杀,这海里少不了的是曾经泼过他的冷水。

在读这篇短篇小说之前,对它的认知定位仅是大概的关于郁达夫的“自传体”色彩的小说,内容还没读全过,再加之一位老师分享她大学认为郁达夫就是一个变态是对他持有蔑视的评价的,我就更加有兴趣去亲自读一读原文了。读完发现,关于郁达夫“偷看”少女洗澡还有在被窝里“犯罪”的那点事,都是一种可以去理解的态度。首先,青春期的彷徨和迷茫。在我国以来,受制度的影响,思想观念开化程度不够深,对于性这一方面的普及和教育是少之又少,放到现在来说也不过分,但现在的情况肯定会比以往好一些。

郁达夫正值青春期,却被迫孤零一人外出留学,而且还是欺辱过自己国家的小岛国。积弱不振的社会面貌和压抑人才的社会风气会加剧郁达夫的敏感力,无故幻想同学对自己的冷眼相待,面对异性的自卑,这些卑怯感不正是因为自己的背景不够强硬,不敢挺直腰板,不敢大声讲话。更可怜的是无人去引导如何正确处理,这为后期的抑郁症埋下了隐患。其次,郁达夫没有伤害别人,以及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新式教育,在新旧文化之间漂泊游荡,却无法走出这样的精神苦旅。情感细腻的郁达夫因住宿在一片丛林的农舍里,清净得很,人在静止的时候,是会习惯思考的,看着眼前的画面,会想起自己的过去以及现在,而郁达夫想的更多是他的未来,祖国的未来。就连发呆的时候也是在思考的,只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去破解发呆时具体想的是什么,又或许是和另一次元的交流。

郁达夫住在农舍,前后是稻田,还有一池水,很明显的说,就是乡村,也可以说是城市里的郊区。都说大自然能滋养人的心性,那为什么郁达夫适得其反呢?我想是郁达夫的郁结负能量太重了,元气大伤,无力复元。平原的生活于他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他的情感细腻加上环境的悠然自在,使得作品的描述更加有画面感。

小说的情感主线是由民族贫穷落后到个人饱受欺辱,由对爱的渴求到异性的歧视,由性的压抑与苦闷到对自我的放纵,由自我的弃绝到对民族的自强的渴望。中国自古以来,文学表达在传统上少不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五四的“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也都是有一种普遍的抒情倾向,特别是在接触过西方文学的文人,倾诉欲会更加强烈,见识得多也更会表达,他们表达的“梦醒之后,无路可走”莫大的悲哀,更是对后世的我们一种警醒。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邦斯舅舅》读后感900字
  • 下一篇:《命运》读后感9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