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第八章“超凡脱俗”之十七论: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凃。大意是说:身体像一只没有缆绳的孤舟,自由自在随波逐流尽性而泊。内心就像已烧成灰的树木,所以世间的成败毁誉都与我无关。择要而言:来去自如,融通自在。
佛教自汉代正式传入中国之后,在翻译佛经的问题上,有一种说法叫“格义”(也叫“自主说”)。大意是指:用本土儒家道家的思想,比配佛教的概念和术语,既不曲解佛经的本质原理,又能消除本土与外来文化的隔阂。此前经历了“照着说”和“跟着说”的阶段,直到唐代,禅宗六祖慧能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坛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代表作。由此可以看出:“自主说”,说的是智慧、觉悟、善良,学点“自主说”应该是好。
佛法就是活法。学习佛理佛法,有时也犯难,难在正确理解。例如,“烦恼即菩提”。正解是:通过直面烦恼,可转化为智慧与解脱的契机。曲解则是:烦恼是苦闷的糟与菩提是智慧的好,两者无差别都一样。又例如,“无处不道场”。正解是:修行不必拘泥于特定场所,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境遇皆可成为学习佛理、修行佛法的道场。曲解则是:不管是清静纯洁之处还是喧嚣污染之境,都是可以去的好地方。
本论之读后感,又有些犯难,难在不是高僧大德就达不到如此高境界。于是乎,只好换个角度,也来个“自主说”,至少保持本心善良。
先说自由自在。大意应该是指,让自己的良心在主宰自己的一切,自主调控动与静、行与止,有安闲舒适,且不受外界的拘束或限制。必须自警的前提是,自觉在尊道贵德,自知在遵章守纪。正如随心所欲是要建立在不逾矩之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自醒,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随心所欲或自由自在。安闲舒适也没有绝对,只是相对而言罢了。
再说随波逐流。大意应该是指,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飘荡。假若跟随追逐的并不是浩荡主流,怎么能得见诗与远方?假若扬波起浪的是污泥浊水,怎么能不被沉溺、不被呛伤?假若本来就没有主见和立场,随波逐流又能有什么样?可以肯定,随波逐流者必须要有自控平衡阴阳的力量保障。
三说尽性而泊。大意应该是指,尽其通情达理的向善本性,达到内心恬静、从容淡泊而停船靠岸。尽性之道有三:一是尽己之性,实现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二是尽人之性,将个人修养扩展至社会关系,促进他人本性发展。三是尽物之性,进一步将这种智慧融通于自然规律,实现“天地人和”的至高境界。毫无疑问,尽性而泊既是起始动机又是最终目的。尽性的底线思考应该是:放弃并远离丑陋向恶的顽劣习性。否则,想念的自由自在或随波逐流,都将是一种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