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静静的顿河》是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写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全书4部8卷长达1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荣获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的作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静静的顿河》的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至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主人公葛利高里是一位勤劳、善良、勇于追求个性独立的哥萨克小伙子,本来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面对动荡的世界,他被裹挟在战争中。他看不惯白军也看不惯红军滥杀俘虏,因而茫然若失,左右摇摆,三次参加白色叛军,官至师长,两次参加红军,官至副团长,后又被迫加入流寇土匪,最后身处绝境,穷途末路之际,把抢丢进顿河的冰窟窿中,回到家破人亡的家乡。此时,在这个冰冷的世界上,只有幸存的唯一的儿子是他的亲人。然而面对胜利一方残酷的“肃反运动”,他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根本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这部作品不同其他前苏联作品的是,作者没有描写主人公高大形象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也没有描写红军怎么战胜白军,而是跟随主人公的足迹,客观而真实地再现了苏俄大地上的风云变换,再现了红白双方残酷的厮杀和水火不容的对立斗争,再现了主人公对战争的困惑和盲存红白两家带来的灭顶灾难。作者以独特的视角,俯视和关注了这场芸芸众生的自相残杀和自我毁灭的争斗,让小说蕴含着巨大的社会思考价值,成为一座熠熠生辉的史诗般的丰碑。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就是战乱,就是你杀我,我杀你。无数无辜的生命在这场杀戮中白白葬送了年轻的鲜活生命。用书中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一号人物珂晒沃依的话说:“要知道我们本来是同根生的,一块儿在学校里念书,一块儿追姑娘,就像我的亲兄弟……”但是“我们”却一味地为了“某某主义”互相厮杀,总想把对方杀完杀绝。从人类历史进步的角度看,思想多元的存在是永恒的,求同存异、民主的少数服务多数是可行的。这种消灭异己肉体的厮杀,这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多么让人痛心。试想一下:如果因为信仰不同,主义相背,思想各异,意见不合,就父子反目,夫妻分道扬镳,手足自相残杀,是不是值得呢?是不是有意义呢?
主人公悲惨的命运,让人同情,让人叹息。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人类的悲剧。看完全书,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要自相残杀?这种杀戮值不值得呢?难道就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式了吗?难道就容不下不同意见的人吗?毫不讳言,从历史的角度看,战争谁打胜都是悲剧,都是对文明的破坏和践踏。我们拥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一颗共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滚烫的心。互斗两伤,互谅双赢。珍惜生命,呵护生命,尊重生命,毕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文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前辈所经历的不幸和走过的弯路。相信我们的后人,一定能用智慧化解仇恨,走向大团结,走向民主文明,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