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800字

2021-12-29 09:30:50  本文已影响人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

友人问我爱看谁的书?我回答他说“我喜欢龙应台笔下的平静,喜欢张爱玲笔下表达的寂寞,也喜欢余华笔下的坚韧。”

“余华”?友人很惊讶,因为他觉得余华的作品总是给人感觉太沉重。诚然,余华作品整体的风格就是擅用“质朴精干”的文字去叙述人物“微小尘埃”的一生,其笔下的《许三观卖血记》更是代表。

相较于之前看过的《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在“阅读中”和“阅读后”给我的感触都不是特别深。但与阅读之前两本书不同的是,看完这本书我很难走出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细细回味这个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是一个为生存而不断卖血的人的故事。父亲早亡,被母亲抛弃的许三观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而这个故事就是从这个微小的人物开始的。“生活是苦涩的”,许三观的生活更是如此。作为一个普通的丝厂工人,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贵客,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机缘巧合之下,许三观发现了“卖血”这条路,而这条路也为他今后的“末路生活”带来了一丝丝的生存希望。

命运从来不会留情,总会给平静的生活投下一颗重重的石头,生活中的人即使头破血流也得亲手抚平伤口,坚毅生存,固执活着;命运总爱捉弄人,卖血娶来的妻子被别人强奸,最喜欢的大儿子不是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大儿子免受牢狱之灾,许三观第二次去卖血;为了让几个儿子不被饿死,许三观第三次去卖血;为了让下乡改造的大儿子回城,许三观第四次去卖血;为了救病重的大儿子,许三观一路卖血卖到上海……

这本书很真实,从“许三观”这个小人物的故事,折射出了那个年代社会的生活——大饥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部书小人物的背景都是围绕“中国近代史”展开的。文字的力量太苍白,只有将文字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故事,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这些后代人体会到那个时代中社会的无奈和悲惨。如果说“收锅收粮”是大跃进和公社化的表现,那么“全家人喝稀汤充饥,喝完了躺床上不敢动”则是大饥荒的表现。“妻子被扣上‘妓女’称号,被迫剃成鸳鸯头,时不时出去批斗”这些都是文化大革命的缩影。他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没有改变时代的能力,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这个时代中漫步前行。

爱过、恨过、吵过、打过,可是最后还在一起……或许就是家庭的意义,无论是大饥荒还是文革,他们谁都没有放弃彼此。拿许三观来说,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大儿子,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思想挣扎,可后来还是把大儿子当作亲生的孩子。就连文革中被打成“妓女”批斗的妻子,遭儿子们纷纷唾弃的他们的母亲,他甚至都还召开家庭会议挽回母亲在儿子们心中的份量。无论生活多么苦涩,无论命运多么跌宕起伏,他们始终不离不弃,一起努力,直至最后过上好日子。故事最后,已经养成“卖血习惯”的许三观,在晚年生活中即使不缺钱,不再为生计发愁居然还想去卖血,他,他只是想为自己卖一次血……

无可厚非,读者在阅读余华的作品时总会心情沉重。但予我而言,他笔下那些“虽经历生活的摧残、命运的折磨,却还能够继续往前闯,用自己的方式与生活做斗争”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更值得我喜爱。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读《山羊不吃天堂草》有感900字
  • 下一篇:《狼蛛》读后感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