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今天把《围城》读完了。
这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吃过晚饭之后,我在操场上散步,慢慢的想着读了《围城》之后我有哪些想法。就像刚刚吃过一道菜,嘴巴还在咂吧着余味。
一、围城?围城!如何破?
操场上有许多人在跑步,也有一些在散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生活。他们有没有自己的围城呢?
男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不过是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
订了亲,不想与未曾谋面的未婚妻结婚,整日思索如何摆脱。
→
读书延缓结婚期限,但自己并不是渴求知识,最终没有拿到学位,无法面对亲朋。
→
买假学位,终日提心吊胆,害怕被别人戳破。
→
后来未婚妻身死,留洋回国,不愿在家,住周家、干周家提供的工作,寄人篱下。
→
在苏小姐之间周旋失败,最终与唐小姐有缘无分,在上海身心已无处安放。
→
去内地大学,交际、工作最终出了问题。与孙小姐结婚。
→
返回上海,最终失去工作,与孙小姐的婚姻也是吵架多于和平。
简而言之,无论是未婚妻、留洋读书、在银行工作、当大学教师、做报社编辑,还是鲍小姐、苏小姐、唐小姐、孙小姐,这些在与方鸿渐的纠扯当中,带给他的总是苦涩大于甜蜜。
从家里出去留洋、留洋又回上海、上海到内地、内地到上海,婚约到单身、到暧昧、到单身、再到成家,他从一个“围城”到“围城”。
如果你不把问题解决掉,那么你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围城”。
我记得有几句话:
乌鸦的声音很难听,到哪里都不会有人喜欢听它唱歌。
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你到哪儿、哪儿就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呀。
二、结尾戛然而止的好处
方鸿渐与孙小姐又吵了一次架,方鸿渐生气地出去转了一圈回来时房内已空无一人,孙小姐留下纸条回娘家去了。
我正想看他们下一步该如何和好、又如何争吵、最后结果怎样,一翻页,结束了。
后面是杨绛先生的附录,讲了钱钟书先生的一些趣事和《围城》的一些写作过程。
吃过晚饭后,我抬头望着夜空:没有结尾的故事才令人反复回想,没有结尾的爱情才让人不断遐想。
假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终在一起了,也就失去了一些浪漫意义,也就可能没有悲剧之美了。
被撕扯才揪心,被揪心才难忘。
如果我会写小说,也会不留结局吧。
可惜我不会写小说。
否则我一定会画一个圆满的结局,弥补现实中所有人的遗憾。
三、我也在“围城”之中吗?
我在操场上踢树叶,这些树叶因为橡胶跑道和砖地没法叶落归根了,会被当做垃圾送往站点。
我从村里到乡里到县里到市里,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本科到研究生,从步行到自行车到公交车到大巴车到高铁。
我是不是也从一个“围城”到另一个“围城”?
我不是!
我是从一个平台到另一个平台,每一个平台的人都与我紧密相连。我们都是彼此的土壤,我们一起努力生长。我们没有什么妄想,只是一步一步走向远方。
我很感激,感激所有我曾遇见过的人。所有人的合力,使我们的家园越来越好,我们自己也在越来越好。不存在什么“围城”阻挡我们的生长、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很感激,感激所有我曾遇见过的人。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变得更好!
(书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也能引起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常读常新,强烈推荐。我想买一本纸质版,又怕像《穆斯林的葬礼》那样,电子版的看完了买纸质版回来吃灰。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