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伴西游,成长悟真经
——《西游记》读后感
132 曹玥
细雨如丝,从屋檐垂落织成帘幕,将古朴书房晕染出朦胧的诗意。雨滴轻吻发梢,带着沁凉的触感,而我——一名初一新生,正在书堆里探寻着什么。“啪嗒”一声,一本积了薄尘的《西游记》坠地,我拂去灰尘,封面上师徒四人的身影在光影里依旧鲜明,似在邀我重走那趟取经路。
童年的外婆家,是我与《西游记》的缘起之地。妈妈总忙于琐事,我便黏着满身墨香的外公。他含笑递来一本带插图的《西游记》,那画面就此定格:外公的竹椅、泛黄的书页,还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彩绘,在我心底埋下了取经的种子。
这部由明代吴承恩创作的章回体神魔小说,以“西天取经”为主线,串联起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传奇。幼时我只觉孙悟空是顽劣的“泼猴”,大闹天宫、偷吃蟠桃,处处透着调皮。可深入读来才懂,他冲冠一怒并非胡闹,而是对“弼马温”低微身份的反抗——这份敢于挑战权威的锋芒,是多少人在世俗里磨平的棱角。
五行山下的五百年,铜汁为饮、铁丸为食,他却从未磨灭希望。被菩萨点化后,他随唐僧西行,起初仍带着傲气:打死强盗被唐僧斥责,他负气离去;可“三打白骨精”时,即便被猪八戒挑唆、被唐僧误解驱逐,他接过贬书,却朝师父深深一拜,谢过恩情后还叮嘱师弟们护好唐僧。从负气离开到跪谢师恩,他的成长如璞玉经琢,傲气渐消,多了份担当与清醒。
这趟取经路,本就是师徒四人的“成长群像”。唐僧从善恶不分的“迂僧”,逐渐学会信任徒弟;猪八戒虽贪吃懒惰,却在关键时刻能挺身为战;沙和尚忠厚老实,默默挑起行囊,是团队的“定海神针”。他们各有短板,却以长板互补:悟空斩妖除魔,唐僧坚定信念,八戒调节气氛,沙僧稳固后方——互帮互助的协作,让“取经团”在九九八十一难中越挫越勇。
如今再读,《西游记》于我已不是简单的神话,而是一面映照人生的镜。它照见团队协作的力量,也照见个人成长的轨迹。人生何尝不是一趟“取经”?我们会如悟空般经历打磨,会如师徒般需要同行者。唯有以真诚结伙伴,以坚韧赴山海,方能在岁月风雨中,走出属于自己的“真经”,让生命在磨砺中绽放如孙悟空的金箍棒,越炼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