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读后感
	《火》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周绎的少年,由于憎恨父亲对他的家暴,第一次做出了反抗,原本只想在深夜中用打火机点燃纸张来发泄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却没有想到火苗点燃了床单,引起了大火,蔓延到了整栋楼,引发了五死三重伤的残局。
而这些受到火灾影响的家庭,他们将自己重重的叩击世界,世界还会给予他们回响吗?
——不会。
也许是长安的父亲走后,母亲受不了父亲的死亡,病倒在医院,后来他的妹妹由于火灾死亡,母亲最终无法接受,死前还再看着窗外,因为窗外有花,她生来最喜欢花,因为那有关于她已逝的丈夫……
又或许是原本生活幸福的陆先生,他的妻子阿雅以及他们的孩子——欢欢。由于那场大火,烧点了阿雅的半张脸,从小无忧无虑的阿雅无法接受,困在了那场火灾中,陆先生每天接送欢欢,给她们做饭,把饭放在阿雅的房间门口让她拿进去吃。日复一日这样的生活,最终有一天,他撑不下去了,离家出走,阿雅原本想要自杀,但看到大哭的欢欢,最终还是放下了刀,抱起来她……
也或许是周绎。在那场火灾中警察误判了,以为是他的父亲抽烟的烟头导致着火,他的父亲也在火灾中失去了生命,另他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周围的人对他的眼光从原本的同情他的遭遇:从小被父亲家暴等等,或是厌恶,因为他是一个“杀人犯”的儿子,到最后,变成了恐惧,因为…他和那个“杀人犯”的身体里流淌着一样的血。
六年后,周绎在去自首的路上,看见了一家餐厅起火,不管不顾的重了进去,救下了一个小女孩。他由于左手烧伤严重,右手单手抱起女孩把她送出火场,最终自己丧失了生命。
恍惚间,他想到,自己六年前,也是用这只手点燃了纸张……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我希望,当所有人凝视火之源头时,他们看到的不是困苦、焦灼或灰蒙蒙的余烬,听到的不是绝望的嘶叫或哭泣从四面八方袭来。他们应当看到炽热而纯粹的流星,看到一条生生不息的河;他们应当看到生的流动,而非死;他们应当看到一个蕴藏万物的宇宙,看到那些一团团炙热的火焰一般活着的人。他们应当明白,生的希望永远凝聚在火焰的深处,火的源头便是生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