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写,还是逼了自己一把写了小说《泥潭》的读后感,书籍于三周前在“当当购书网”花了29.8元预订,经过两周多的漫长等待,《泥潭》终于于本周三收到,周日终于有点时间了,今天花了大半天,囫囵吞枣的看完了第一遍,小说有17万字,老实说,这是一部历史小说,以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义为背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我暂时还没有太多时间翻看历史,还看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暂时想到什么就先说什么的了。
作家余华给小说《泥潭》的推荐词说:“亡灵开口的那天,历史开始了讲述。”“亡灵”开口,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可以让“亡灵”开口,“灵魂”开口,如今时下大家热衷的短视频、抖音、短剧等无法做到,钢笔在我手里,想啥写就啥写,这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哲学博士刘楚昕用了倒叙、自白、闪回、解离与复调等手法,可以看出来,技术相当的娴熟。如今的文学,越来越多高学历知识分子涌入其中,当然,文学本身,是需要有生活历练的,那就是人生经历,或者说“苦难”“痛苦”,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文化水平低写不出来,高学历的大博士又不一定体会得到人间疾苦,这是个矛盾体。
小说有三大部分,分别借没落贵族旗人 恒丰、革命党人 关仲卿、神父 马修德 的角度展开叙事。其中,第一部分是以 恒丰的“亡灵”自述开篇。他是荆州左都统 恒龄的儿子,一名与历史潮流相悖的军官;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称叙事,主角是曾经伪装在 恒龄 手下军队的革命党人 关仲卿;第三部分则是神父 马修德 的日记与回忆。讲述了个体被社会剧变裹挟时的迷惘与行动。
刘楚昕在书的扉页上写道:“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作家写一部小说,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倾向。
我想说,历史是相当的深重,我老家位在1930年的广西东兰县,在那个年代,同样遭遇过乱世的摧残,深陷“泥潭”。战乱年代,造成当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我想说,在乱世的“泥潭”中,我们更应该举起大刀,去反抗,去厮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