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带走的相册”与方好后来将“新的家庭相册”填满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出刘东生活的层层递进。
三人的唯一合照,在哥哥去世后,成为“新家庭相册”的幸福定格。我发现,有时“缺席”反而强化了情感的“在场”。辽京用细节传递深意,举重若轻。
方好来看哥哥时,会比刘东细心,她给哥哥擦拭贪吃而落下的痕迹,这时哥哥说:“妈,爸。”眼睛盯着方好。
这段文字成为了情感的爆破点,我不禁泪目。表面上看,这只是认知障碍的哥哥错位的指认,实际上,在不知不觉间,刘东和方好已成为了父母的角色。
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高贵的立场,生活给予什么,我便承受什么。
我想到《都挺好》里的催泪点,苏大强失智后生活不能自理,苏明玉看到父亲即使神志不清,还跑出去,念叨为她买复习资料。
中国式亲情,就藏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琐碎托举之中。
生活的真谛或许就像“相册”:重要的不是带走了什么,而是那些无法割舍的牵绊如何塑造了我们。
我曾经厌烦父亲只会重复“要保暖、多喝水、早些睡”的老三件,可在他逝去后却发现,那些单调的叮嘱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相册”,是我与故乡最深的脐带连接。
可还来不及懊悔,就被时间推着向前。
当某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某个动作、说话方式与父母当年如出一辙——那些曾经抗拒的“应该”,不知何时已变成“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