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处于一种卷不动又躺不平的状态,思来想去大概是书读得太少的缘故。于是从快递箱中掏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试着从名人传记中补充点营养。
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才而闻名。他出生于四川眉山,二十一岁中进士,陆续任职杭州、密州、徐州、湖州。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宋哲宗即位后,1086年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1094年被贬惠州,1097年被贬儋州。宋徽宗时,1101年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苏东坡一生经历了两次大起大落。第一次是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二次是1094年章惇拜相后对元祐诸臣的迫害。通过本书第一次对乌台诗案和王安石变法有了新的理解。
王安石变法初衷是为了增加朝廷财政收入,可在执行层面完全变了样。王安石提出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改革方案。比如青苗法,春耕时朝廷贷款给农民,秋收后本利收回,这为避免地主高利贷盘剥。然而在实际执行中,青苗贷款变成了强迫贷款。不少农民因为还不起贷款,卖妻而逃亡,为他担保的邻居,或与之共同逃亡,或者把财产典卖。正因如此,苏东坡将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实情写进诗词,这成了乌台诗案的祸根。
关于王安石变法,书中有段话值得深思,“我们必须注意,凡由极权主义提出来,不论古时或现代,基本上的呼声都是为了国家和人的利益。在历史上,多少政治上的罪恶都是假借人民的名义而犯下的,现在的读者自然不难明白。”
乌台是御史台监狱的名称。神宗元丰二年六月,一个御史从苏东坡谢恩表中挑出几句指控他蔑视朝廷,几日后又有其他御史一起弹劾,后苏东坡被捕入狱。十月案子审结,十二月苏东坡被贬往黄州。他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黄州期间,他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写下了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名篇。
1086年哲宗继位,太后摄政,苏东坡被重召返京,短短八个月内擢升三次,最后至官至翰林学士,离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这应该是他人生巅峰时刻。然而七年后太后逝世,章惇拜相,开展了对元祐诸臣清洗,理由是破坏先王新政之罪。先王新政即王安石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便是反对先王。苏东坡又被卷入政治漩涡中,这一次他被贬到广东惠州,距离当时的京都一千五百里远,此时他已57岁。在惠州,他过地并不苦闷,反而时常有客人拜访,不断送酒和食物。乐观豁达的精神支撑他度过了晚年时光。所以在三年后被贬海南,即使物质条件艰苦,他依然能自娱自乐,制墨、酿酒、采药、整理杂记文稿,日子过地逍遥自在。
苏东坡的一生跌宕起伏,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能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如果在王安石变法时保持沉默,说不定就没有那么多风波。但那样的苏东坡将只是一普通文人墨客,而真正让人喜欢的是他在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态度和精神。最后附上一首个人最喜欢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