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梦想家》读后感
福清市音西中心小学 五年四班 文旭
读了《天台梦想家》,我感觉这本书就像在写我们身边的故事。主人公陈思佳的经历让我想起去年暑假,我被妈妈送到外婆家时的心情——一开始我也不情愿,觉得乡下没有游乐场、没有外卖,多无聊啊!可后来,我却在外婆家发现了好多城里见不到的"宝贝"。
书里陈思佳的爷爷会做木偶头,这让我想起我外公。外公不是非遗传承人,但他会编竹蜻蜓。每次他来我家,都会用几根竹条编出会飞的蜻蜓,小区里的小朋友都羡慕得不得了。以前我觉得这很"土",现在才明白,这其实就是我们家的"非遗"呢!
书里提到的四果汤和满煎糕,也让我想起外婆的拿手好菜——芋饺。每次回老家,外婆都会包这种用芋头做的饺子,Q弹爽滑,是任何超市买的速冻饺子都比不上的味道。妈妈说,这是她小时候的味道,现在我也爱上了这个味道。
最让我有共鸣的是陈思佳发现"平常东西变成宝"的那一刻。这让我想起上学期综合实践课,老师让我们找"家里的老物件"。我翻箱倒柜,找出太奶奶留下的一个针线盒,里面还有她绣的花样。原本我觉得这破盒子早该扔了,可老师却说这是"活的历史",同学们都围过来看。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陈思佳的心情——原来宝贝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习惯了它们的存在。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用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奶奶唱的童谣、爷爷下棋的棋谱、甚至妈妈做红烧肉的独门秘诀,可能都是值得珍惜的传统文化。这个周末,我打算让外婆教我包芋饺,还要把外公编竹蜻蜓的过程拍下来。我要像陈思佳一样,做个生活的发现家,把我们家这些特别的"非遗"好好传承下去。
点 评
作者在阅读《天台梦想家》后,能够将书中情节与自身生活经历巧妙结合,展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文中通过外公编竹蜻蜓、外婆包芋饺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家庭中的文化传承,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指导老师:余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