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脉》有感
最近在读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连续四日手不释卷一气呵成读完。合上书,心中仿佛有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在奔流。
这条河,从遥远的炎黄先祖开始,从《诗经》的源头讲起,从老子、孔子、墨子、屈原、曹家、魏晋名士、陶渊明历代先圣的追求、风骨说起,徐徐走向大唐,最终在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入海。
《诗经》一开始就领先于世界,使中国文学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孔子开创了中国语录式的散文体裁,如有关学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修养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秦诸子粉墨登场(庄子、孟子、老子、孔子、韩非子、墨子)到屈原、司马迁的气脉使中国文化走向辉煌大唐;宋词中李清照的气息又让中国女性的文学扬眉吐气……因此,中国文脉,自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一脉相承,日渐丰盈。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人,是有血有肉、有风骨、有困境的鲜活生命。
他写司马迁,重点不在《史记》的历史成就,而是写他在受辱后如何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文化的伟业的悲壮。
他写魏晋名士,不仅写他们的文采,还写他们洒脱、不羁、坚强的个性品质;
他写《丛林边的哪一家》的曹家父子,不以军事权谋形象论英雄,而从文化巨人的诗句评价曹家父子干净、朴素、凝练的笔墨。
他写李白豪迈的诗句、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曹雪芹辛酸的一生......
这些历史巨人的一生构成了中国文脉的长河。
或许《中国文脉》的叙述中带有余秋雨先生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其气势磅礴的叙述、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洞见,自豪的情感,无疑是打开我们理性看待中华文明的宝贵钥匙。
掩卷回味,受益匪浅,唯深感华夏文明之博大精深!
TAG标签: 中国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