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40周年》读后感
【日】上野千鹤子 著
杨玲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女性主义是不同年龄的女性,站在各种立场上创造出来的一股汹涌的不可阻挡的历史巨浪。
女性主义运动是为了对抗强制性的男权社会而诞生的,但成立之后,"对抗价值"的尺度却成为了检查思想正确性的手段。
关于堕胎:
关于生于不生:
生于不生是女性的权利 1983年
在当下的文化中,所有人都在鼓励(甚至强制)女性成为母亲,但与此同时,即将成为母亲的女性却孤立无援,只能独自承担生育的一切责任。
玛格丽特·桑格:女性在没有完全得到生或不生的自由之前,就没有女性解放。
女性问题并不等于伦理问题
上升到伦理、宗教角度🟰偷梁换柱
能够有选择余地的社会总要比无法选择的社会更为理想。
在生与不生的自由中,女性被所有制度抛弃,她们不得不茫然地站在"秩序的真空地带"(彼得·伯格)。不仅是拒绝生育的女性,连生育孩子的女性也不是无罪的。"为什么要生下来"这个问题比"为什么不生"更沉重。
我们被强制异性恋,被强制繁殖。
我认为,若生与不生的自由获得解放,异性恋与同性恋的边界也许可以变得模糊。
关于"未婚妈妈":
总理鼓励“未婚妈妈”与女性主义的两难境地 1987年
我们正在迎接一个"纷乱迷茫的时代",什么立场是解放的,什么立场又是反动的?
《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导致主妇失业? 1985年
女性运动的前辈一直致力于女性参政权的斗争。
在让"女性像男人一样工作"之前,首先应该是让"男人像女性一样参与家庭"。
我的观点:男主内女主外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的男耕女织的形式,这是人类基于对自身劳动能力的认识和男、女性天然身体素质条件所做出的分工。现如今,社会工作已不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在智力上,女性并不天然弱于男性。因此,基于对当下男、女劳动能力(劳动不等于苦力)的认识,男主内女主外的说法天然已被时代淘汰(前提条件已不成立)。平等应该是实质的平等,男、女在个人所能实现的基础上,共同创造美好社会。当今社会,仍能区分"更适合男性的工作"与"更适合女性的工作",但中间必然还有一类"不区分男、女性均可胜任的工作"。因此,也不必再区分男女,而根据个人综合能力而定,即改变评价工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