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结局竟然不是想象中的悲剧,可能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都会感谢作者的手下留情。作者用简练、平常又不乏幽默的文字叙述了许三观卖血的经历,通过卖血把许三观的一生呈现给我们。就像作者在自序中说的:“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书中许三观一共去卖十二次血:
第一次,出于好奇效仿同村的青年去卖血;
第二次,为了支付一乐打伤别人的医药费;
第三次,为了报答林芬芳给与他的种种;第四次,因为挨饿太久,为了让家人能吃上一碗面;
第五次,给一乐、二乐在插队时候使用;第六次,为了让二乐能够早点返城,请二乐的队长吃饭;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一乐得了肝炎,为了给儿子治病他一路卖血到上海;
第十二次,许三观很想吃一次炒猪肝,喝二两黄酒,就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但他已经不适合再卖血了,所以没有成功。
许三观是丝厂的工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就和别人跑了。因为机缘巧合,许三观第一次卖了血,卖了血之后他就去想这笔钱要怎么花,结果就是用这笔钱娶了许玉兰。一个新家庭组建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伴随结婚生子的欢乐而来的有责责任,也矛盾,以及时代洪流对家庭的冲击。作者在故事的铺陈中,引出了许三观一次次卖血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时代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欢乐、痛苦、妥协与坚韧。
许三观作为父亲,他虽然介意一乐的出身,他还是努力的再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为他们筹谋打算,甚至不要命的去卖血;作为丈夫,许三观也会介意许玉兰婚前的行为,但是不影响他对妻子的爱护,偷偷做好吃的送给被批斗的妻子,当儿子都因为许玉兰被批斗为妓女而厌恶她时,许三观是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母亲不是这样的人,甚至说明自己和妻子是“一路货色”。
这些都让人读起来很是感动,许三观、许玉兰都是最平凡不过的小人物,不管他们正在面对或者将要面对什么,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与家人相爱,相守,相互扶持。书中,许三观说:“善有善报”。的确,他们本本分分做人,与人为善,所以作者也给了他一个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