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
	抛弃世界的勇气,抑或被世界抛弃的宿命?
读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心中萦绕的不是对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的道德审判,而是一种近乎战栗的敬畏。他追逐“月亮”的姿态,并非英雄主义的浪漫,而是一场无法抗拒的、毁灭性的献祭。
斯特里克兰德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理想主义,其内核是冷酷的。他并非追逐“理想”这个美好的词汇,而是被一种内在的、蛮横的创作力所驱使。他不在乎画作是否被认可,甚至不在乎它们能否存世。他在乎的只是将那灼烧他灵魂的景象表达出来。这种纯粹,剥离了所有人间的温情与责任,因而显得残忍,却也因其绝对而拥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弯腰拾取赖以生存的“六便士”,并时常告诫自己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而斯特里克兰德却猛然抬头,看到了那轮遥不可及的“月亮”,并且义无反顾地走了过去。他的故事提出的不是一个“应该如何生活”的答案,而是一个尖锐的质问:当那轮“月亮”在你的心中亮起时,你是否有勇气,或者说有那种“宿命”,去回应它的召唤?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没有给出评判。它只是冷静地呈现了这样一种极端的人生,让我们在震撼之余,反观自己生活中那些被小心翼翼压抑的渴望,以及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对于“纯粹”的恐惧与向往。
我们想的诗和远方是不是就是心中的“月亮”?,是否受到六便士的考验?你是怎样选择?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TAG标签: 月亮和六便士
返回读后感400字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