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我跟随冯骥才先生过了两次年。一次是在灯火通明中强撑着自己不睡过去,另一次则是在漆黑寂静中无声地睡去。这期间,我仿佛看到了守岁的过去和未来,甚至于传统习俗的过去和未来。
现如今,守岁的人屈指可数。但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年前的西晋,守岁便已经出现了。西晋周处的《风土志》中便言:“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人守岁又叫“熬年”,每到那时,家家灯火通明,烟花炮竹声不绝于耳。人们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到处玩闹,如此过了一夜,便守岁成了。但漫长一夜人是很难熬过去的,冯骥才先生认为,这靠的是守岁的道理——辞旧迎新。以“辞”告别旧岁,以“迎”笑容满面地迎接生命新的一段时光的到来。于是,我们的年俗就这样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久久的守夜与天地完成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其实不只是守岁,几乎所有的传统习俗都有属于它们的道理。元宵挑灯笼寓意辞旧迎新,中秋祭月寓意团团圆圆等。但在如今人类步履匆匆的时代,它们也渐行渐远了。我认为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好的传承下去,让它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地演变。总之,习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保护和继承好的习俗,同时也应该深入学习,思考和研究习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现代意义,以此为基础创造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习俗。
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过年时不会在一片钢铁长楼中寂静地睡去,没有烟花,只有月亮独守着一份清冷,而是在人间烟火气中静守着即将离去的一年,静待着生命新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