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在失去中寻找生命的韧性
第一次读《活着》,是在初中的一个闷热午后。那时的我,还不懂文学的深意,只是被故事里福贵的命运牵着走。书页翻得飞快,心里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念头——这个人的一生真惨。至于更深的意义,我没有多想。
这两天,我又一次翻开了余华的《活着》。短短十几万字,我用了两个晚上读完。合上书时,窗外夜色正浓,我却久久无法入睡。和初中时的阅读体验不同,这次,我看到的不再只是一个悲惨的故事,而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长诗。
活着:在失去中继续前行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句话在书中反复回响,像一口沉重的钟,敲在我心上。
初中时,我只看到福贵失去了一切——家产、亲人、尊严。但这次重读,我更关注他失去后的态度。福贵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像一棵被风折断却仍扎根土地的树,默默生长。余华用近乎白描的笔法,将福贵的一生铺开:
“我爹死的时候,我没哭,我娘死的时候,我也没哭,到了凤霞死的时候,我还是没哭。可家珍走的时候,我哭了,哭得像个孩子。”
这种隐忍和克制,比嚎啕大哭更有力量。它让我意识到,活着不是为了等待幸福的降临,而是在一次次失去后,依然选择继续走下去。
苦难:生命无法逃避的底色
《活着》中的苦难是连续的、无情的。余华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冷静地记录:
“我有时候想想,人活着,就像那头老牛,被人牵着鼻子走,你不知道要去哪儿,但还是得走。”
这种冷静,让苦难显得更加真实。福贵的一生,就像一条被命运反复碾压的路,泥泞不堪,却始终向前延伸。
24岁的我,刚步入社会,遇到的困难与福贵相比微不足道。但我开始理解,苦难不是生活的插曲,而是主旋律。它可能是失业、疾病、亲人离世,也可能是内心的孤独与迷茫。福贵的故事告诉我,面对苦难,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然后带着它继续前行。
亲情:在贫困中闪耀的光
初中时,我对书中的亲情描写没有太多感触。但这次重读,我特别注意到福贵与家珍的感情。
“家珍是个好女人,她没嫌弃我,也没嫌弃这个家。”
在福贵最落魄的时候,家珍没有离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个家。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依然相互扶持。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用最朴素的方式爱着我。大学毕业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他们的辛苦。福贵失去了所有亲人,但他依然记得他们的好。这种记忆,成为他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尊严:在贫困中坚守的底线
福贵的一生充满屈辱和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他没有因为贫穷而偷抢,也没有因为痛苦而放弃。
“我虽然穷,但我不欠谁的。”
这句话简单却有力。它提醒我,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
孤独:生命的本质
《活着》的结尾,福贵和老牛相依为命。他给老牛起了和自己亲人相同的名字,在田野里自言自语。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一幕让我感到深深的孤独。24岁的我,有时也会感到孤独。朋友圈里的热闹并不能消除内心的空虚。福贵的孤独是极致的,但他依然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式。
重读的意义
初中读《活着》,我看到的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现在重读,我看到的是一个关于生命韧性的寓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让我对同一本书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意识到,阅读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好书需要反复读,因为每一次阅读,都是与自己生命经验的对话。24岁的我,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活着》给了我面对未来的勇气。
结语
《活着》是一部让人心碎的小说,但它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哭泣,而是让我们思考:在失去一切之后,我们还能活下去吗?福贵的答案是肯定的。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我想,这就是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带着希望继续走下去。
读完《活着》,我突然觉得自己的烦恼都变得微不足道。我开始更珍惜眼前的生活,更感恩身边的人。也许,这就是经典作品的力量——它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我们不同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