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人类简史》读后感1600字

2025-09-21 09:51:49  本文已影响人 

《人类简史》读后感


读完《人类简史》,我对智人如何称霸地球,如何从渔猎时代步入漫长的数千年农耕游牧社会,经历相对短的数百年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形成现有的人类文明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吸引了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短短四十多年时间,超过7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是保持着农耕时代的生活习惯,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不过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免除农业税政策的实施,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即使收成不好,吃饱穿暖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农渔牧业发展好的地方,家庭收入不会比城里的白领蓝领差。

城市化的推进还体现在农村及乡镇子女进城上学,接受大学教育,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中国的乡镇属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独特且过渡性的形态,居民的主要职业不是农业,而是第二、第三产业。与真正的城市相比,乡镇的医疗、教育、商业综合体、就业前景及生活方式等与大中城市相差甚远。其生活节奏、更多依赖于熟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氛围等,更像是“扩大版的村庄”而非“缩小版的城市”。

中国从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关键在于自我改革,但也离不开全球化对经济、技术、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全球化像一个巨大的加速器和放大器,将中国的人口红利、制度优势和市场潜力彻底激活并投射到全球舞台之上。全球化促进了中外知识界、科学界的交流,留学生、学者、企业家的往来带来了新的理念、视野和科学知识。

在工业革命(约1760-1840年)之前,跨洲际的交流和贸易已经存在,比如中国的丝绸之路。而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和制度变化让全球化深度发展。人类在最近五百年(即16世纪至今)的变化,其速度和规模远超过去五千年的总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与认知的突破得益于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它改变了人类理解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人们不再仅仅依靠古典权威或宗教教义来解释世界,而是通过观察、实验、数学推理和验证来探寻自然规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是巅峰之作,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用数学预测和解释宇宙运行的框架。这为后续所有的技术爆炸提供了理论工具。人们不再靠经验盲目摸索,而是可以基于科学原理进行主动发明创造。

二、政治与权力的突破。中世纪后的西欧不是一个统一的帝国,而是由众多相互竞争的国家、城邦组成的“国际体系”。这种竞争迫使各国君主必须寻求新的财源和军事技术以生存下去。与封建等级社会不同,西欧的商人、工匠、专业学者等中间阶层通过贸易积累了财富和社会影响力。他们渴望获得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从而成为推动变革(如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缺乏这种外部竞争压力,内部新兴社会力量也难以挑战稳固的皇权-士绅结构。

三、经济与生产的突破。轮作制、新作物(如马铃薯)、选育技术等提高了农业产量,这意味着用更少的农民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剩余劳动力和粮食。在工业革命前,欧洲许多农村地区已经出现了“外包制”或“散工制”。商人向农村家庭提供原料,收购其手工产品,并销售到远方市场,创造了早期的商业资本、供应链和劳动力市场。这种农村手工业的广泛发展,与西欧特定的土地制度、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为后来集中式的工厂生产准备好了条件。

四、地理与历史的突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航海家(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为打破旧有商路垄断,直接与亚洲进行贸易而开辟海上路线。新航线使得大量的财富涌入欧洲,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和商业机会,极大地刺激了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位于欧亚大陆的西端,出于寻找通往东方财富的替代路线(以避开奥斯曼帝国控制的传统商路)的动机,才开始了大航海。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三大超级工程在西部地区同时启动,总投资高达2万亿。雅江水电站、川藏铁路以及新藏铁路这三项工程备受瞩目,中国在西部地区的战略布局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命脉往往掌握在海权国家的手中,全球80%的贸易依赖于几个关键的水道,比如说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等。尤其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最窄处仅为37km的水道,就遏制住了我国能源的进口和商品出口的咽喉。而未来以陆权对抗海权,就是我们给出最好的破局之道。如果说海权的核心是航母,那么陆权的核心就是铁路。

五百年前,欧洲人为了与亚洲贸易开辟了新航线,而今天为了对抗海上霸主对中国海上贸易的控制,国家下定决心打造西部铁路线,不久,一条从新疆出发,经中亚、南亚直达印度洋乃至于整个欧洲大陆的新通道即将舒展而来,这也将彻底绕开马六甲的桎梏,为未来一带一路的落地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基础。

中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人口压力,城乡差距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过度竞争、内耗和焦虑感。个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下过好自己的生活?寻求内心自洽、探索多元化的生活定义或许是对抗内卷和焦虑的一剂良方。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长安的荔枝》读后感14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