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与人生的交织中感悟
——读《悲喜同源》有感
武建超
带着对陈其钢先生的好奇与敬仰,我翻开了《悲喜同源》,本以为这只是一本关于音乐创作的书,读完之后才发现,这分明是一部用人生谱写的乐章,每一页都跳动着生活的音符,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陈其钢先生的文字质朴平实,将自己的童年、求学、创作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书里。书中的童年时光,满是大院里的欢声笑语,和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北京城,胡同里的吆喝声、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这些平凡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让我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操场上打篮球时的酣畅淋漓,才不会管他规则约束;偷摘邻家的梨子、桃子被发现后叫来家长罚站甚至拿根树枝抽打屁股或后背的短暂疼痛后,看到馋人的果实还是照常想去偷摘;三五成群约在一起分成两派,把衣服披在身上只扣最上面的一颗纽扣,抱在一起就摔,轻微伤是绝不找家长告状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正常的;夏天里到河里捉鱼摸虾,尤其是在水稻田的一角有个用来储存粪水的小坑,用盆舀水,里面泥鳅黄鳝最多……而现在的孩子平时要么补习各种文化课,要么就是各种兴趣班,抑或还有一些孩子被电子产品绑架,甚至走火入魔,家长管不得、骂不得、打不得,否则鸡犬不宁,甚至出现逃走、对抗、轻生等不可调和的亲子关系;同学之间的约架有点演变成了校园欺凌等。相比之下,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原来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而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探索与追求,更是让我深受触动。从最初对音乐的懵懂热爱,到后来为了学习先进的音乐理念,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法国深造,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迷茫,在创作中遭遇的瓶颈与挫折,他都没有放弃。他对音乐的执着,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灵魂。他在书中提到,音乐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不能被世俗的观念和标准所束缚,要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也能像他一样,坚守自己的初心,不随波逐流。作为班主任,是否能静下心来真正走入学生的家庭、走近学生的心灵,深刻了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喜怒哀乐。遇到“问题”学生,我们能否摒弃浮躁、杂念,不去埋怨或是置之不理,用真心、爱心、善心、恒心和专业知识去引领学生们健康、快乐、自由、幸福的成长。坚守教育初心,躬身力行,潜心育人,这才是老师的本职。校园里有他们(学生)敬重的老师,有无话不谈的朋友,校园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记忆。所以,一位优秀老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积极正面因素来点燃学生求知火炬的方向,为他们的校园记忆增光添色,在多少年后,他(她)的学生回忆起来,无论教师对他(她)们严厉或温柔,都是一段充满感激的成长回忆。
中年丧子的巨大变故,更是将“悲喜同源”的残酷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面前,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是至深至痛的大悲。但令人动容的是,陈其钢没有被悲痛彻底击垮,而是将这份锥心之痛转化为音乐创作的强大动力。此后,他创作的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命、对人生的全新感悟。这些作品,是他在黑暗深渊中寻得的一丝光亮,是悲极之后的艺术升华,彰显出悲与喜在灵魂深处的悄然转换。
读完《悲喜同源》,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以一种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书中的智慧,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战,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我都将坦然接受,因为我知道,它们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我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在悲喜交织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前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悲喜共融不枉此生
——《悲喜同源》读后感
刘程程
初拿到这本书,“悲喜同源”,这四个字非常吸引我,带些许禅意,再结合封面人物,我猜测这是一本人物自传。读完后,似有清泉润心,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爱,纯粹得如清泉映月,不染尘埃;而他对生活的热忱,更似赤子般真挚滚烫,毫无矫饰。艺术家陈其钢的一生有着大喜大悲,轰轰烈烈,不管高处低谷,也都是风景,值得我学习与回味。
一、“悲”与“喜”的共生性
书中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给我们启示,人生中的喜悦与悲伤往往相互交织、相伴而生。1964年,陈其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这本是逐梦音乐之路的喜事,可时代的车轮骤然转向,特殊时期来临,音乐教育遭受重创。不过,也正是这段看似灰暗的时光,成为他音乐创作萌芽的沃土。他拼命练琴,扎进音乐海洋的同时广泛涉猎文艺、历史、哲学等书籍。这段经历,喜中藏悲,悲又孕育着喜,二者相互交织,难解难分。
32岁的他获得宝贵机会赴法留学继续深造,然而,异国他乡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语言交流的障碍,以及融入当地音乐圈的艰难,都如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在向梅西安求学的过程中,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这份艰辛背后,既有初入陌生环境的苦涩,又怀揣着对音乐梦想的炽热追求,悲喜交加,勾勒出他独特的成长轨迹。
中年丧子的巨大变故,更是将“悲喜同源”的残酷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他面前,这无疑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打击,是至深至痛的大悲。但令人动容的是,陈其钢没有被悲痛彻底击垮,而是将这份锥心之痛转化为音乐创作的强大动力。此后,他创作的诸多作品都饱含着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命、对人生的全新感悟。这些作品,是他在黑暗深渊中寻得的一丝光亮,是悲极之后的艺术升华,彰显出悲与喜在灵魂深处的悄然转换。
陈其钢以自身经历为线索,穿插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确实,起起落落、高高低低才是人生,如果说盲目地去追求那种光芒四射的感觉,或者一味沉溺悲伤无法自拔,这样的人生太偏执,不够从容与柔和。我相信,生命的本质更像一个循环往复的圆,起伏间勾勒出我们存在的过往。而人生中所有的黯然神伤,也终将会消散。都说照片可以定格,瞬间就是永恒,但是生命总是在流动着的,无论做什么,处在一个什么时期或者是什么样的一个环境下,都要保持内心的平衡。真正的人生智慧,在于以平和之心接纳每个当下。最近这段时间,我的工作非常忙碌,近两个月,一天都没有休息,顶着巨大的任务压力,无数个深夜,我拿陈老师的经历在不断安慰自己,唯有保持内心的从容,方能在这艰辛的生活中,领略生命的深邃与丰盈。
二、“同源”的本质联结
悲与喜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源于同一生命本质——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命历程。陈其钢曾直言“得就是失,失也就是得”,悲喜同源的本质在于生命体验的完整性。同时,书中说“音乐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回应”。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因梅西安的严苛教导陷入自我怀疑,却在反复雕琢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没有约束的创造活动的欢乐”。这种将痛苦转化为创作能量的过程,印证了“痛苦是创造力的催化剂”的观点。陈其钢的“同源”观也融合了东西方哲学的精髓。比如他在法国学习期间,既吸收梅西安的现代音乐技法,又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创作,这种跨东西方文化的视野使他认识到,悲喜并非文化符号,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基底。他在书中说,“真正的艺术超越国界,因为它触碰的是人性最深处的共鸣”。
从陈其钢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悲”与“喜”绝非孤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它们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看似对立,实则共生。这些对于我的启示,让我相信,生活中的喜事,可能暗藏着危机与挑战,成为日后悲伤的伏笔;而那些令人痛彻心扉的悲伤,也往往蕴含着成长、蜕变的契机,为新的喜悦铺就道路。理想的实现可能伴随着代价,幸福的时刻或许潜藏失去的伏笔,然而二者本质上都是生命赋予的必然经历。
古训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陈其钢用自己的一生,为这句箴言做了最生动、最真实的注脚。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获得或失去,而在于以何种姿态回应命运的馈赠”。“悲喜同源”这个书名既是对作者个人人生轨迹的总结,也映射了普遍的人生规律:没有纯粹的喜,也没有绝对的悲,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塑造了生命的深度与厚度。或悲或喜,都是人生经历凝练的表达,有悲有喜,才是平衡的生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