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水浒传》
昨日小雨,闲坐无事,在一堆杂物中翻到了中学生版本的《水浒传》,三十多个章节,不到两百页,文前文后还有情节介绍,于是欣然开读,零零碎碎一天的时间,也算是完成了阅读......
小时偶听大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懵懵懂懂不知其中何意,现在再想确有几分道理。初中时读水浒,经常和三五好友一起感叹108好汗结局“悲惨”,会埋怨林冲一开始的软弱无能,也会抱怨为什么会让宋江坐头把交椅,也可惜卢俊义最后的沉船而死,更不解宋江临死前为什么毒死了李逵,而更让人疑惑的是,108好汉我怎么就记住了这么几个?当时只道自己读书囫囵吞枣,完成“任务”即可。但也确实会被书中人物影响,于是那几年开始流行“结拜”,十几二十几个男生浩浩荡荡行结拜之礼,还记得邻居哥哥结婚时,光干爸干妈就有二十几个,那场面确实气派!凡事必有利弊,年少时也有因“结拜”捅出的篓子,我们是兄弟,兄弟是干啥的?当然是有求必应,有事必上呀!所以初中时经常会看到路边的野坡上站着“干架”的两拨人,但大多数都是围观或“撑腰”者。但他们此时的行为像不像宋江为了兄弟而三打祝家庄呢?本是两个人的矛盾,最后都搞成了“大事儿”,好在那个时候,家长的话还是有很大威信的,及时阻止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发生。所以“少不看水浒”,是不是就害怕大家模仿里面的“兄弟义气”呢?我想也有可能吧。
现在快30岁的年纪再来读水浒,心中的感慨有了很多变化,我好像不再能认同他们的“替天行道”,也好像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那些人。文章最开始用大量的笔墨写花和尚鲁智深,写行者武松,写豹子头林冲,后来写智多星吴用,写及时雨宋江......除此之外的大多数人物都是一笔带过,为什么呢?我想作者内心也有自己的一杆秤,因为这些人有的是真英雄,有的是“正”思想。林冲被逼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而后所做之事也是坦坦荡荡。鲁智深,武松也是敢爱敢恨,只做行侠仗义之事。而吴用和宋江则是一心期待“招安”,做“替天行道”之事。
其实站在作者角度,“招安”也是必行之举,若不招安,哪怕梁山再强,108好汉再厉害,他们也是老百姓眼中的一群“土匪”,可能史书上也不会有对于他们过多的记载。所以为了他们的未来,为了他们的后代,招安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更何况他们的领头羊还是对于家族荣辱更加在意的“宋江”呢?若晁天王没死,他们的结局会不一样吗?站在读者的角度,辩证地来看待这本书,108好汉中,至少有一半的人不能被称之为“好汉”,就像他们为了逼卢俊义上梁山,题反诗诬陷;为了救偷鸡贼“时迁”,三打祝家庄,这些又怎能被称之为“英雄”行为呢?但是再来看,当时社会的统治者也是有些问题的,因为会踢球,高俅就做到了一人之下的位置,而他的干儿子就可以为所欲为,这又怎能让众多官员服气呢?所以在后面征讨梁山时,才会有众多大将“弃暗投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梁山起义的结果没有想象中的伟大,但“招安”也是他们能为自己谋得的最大“好处”了吧,至少他们的后代不用再“落草为寇”,也有一部分人得善果结善缘,而当时的领导者,我想也会反思自己的国家治理吧!更何况历史也不会允许将一群“寇”称之为英雄,所以他们的兄弟有些可能会埋怨宋江,就像许多读者一样,但更多的人我想应该会理解宋江吧,毕竟那是他为他们所能求得的“最好的出路”。
十年后再读,我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