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读研,作为理科生,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剩下的一半时间,要么在阅读文献,要么在写论文。读研的时候,每当进展不顺的时候,我都会躲进图书馆,企图通过阅读来排遣内心的迷茫、烦闷和压力。研究生就读的学校比大学就读的学校要好很多,所以不管是图书管书籍的数量、质量,还是图书馆里书籍的管理、排布的科学性,相较之下比原来都好很多。读研期间阅读的轨迹,纯粹跟着大学里培养的兴趣展开,读完了除《卡拉马佐兄弟》以外的陀斯妥耶夫的所有作品。那时候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是读不懂的,所以尝试了几次就放下了。
最近因为读黑塞,他在书里提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又想起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就试着读一下,这次竟然轻轻松松沉浸了故事里。不得不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讲故事的高手,通过在每一个场景中对人物的心理分析,让读者仿佛在看主人公心里的两个小人在打架,不自觉地会被吸进去仿佛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主人公。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那时候除了少数贵族,绝大多数人都没受过什么教育,也没有看过多少书,脑袋里除了积累财富、寻欢作乐等群体社会潜规则/价值观,几乎一无所有。少数读了几本书的人,脑袋里只是多了一些别人的思想。在那样的时代,群体的基础教育还不足以支撑个人思想的诞生以及个人灵魂觉醒所需的知识储备。所以那时绝大多数人都人云亦云,绝大多数人都被社会价值观塑造和束缚,无法超脱自己的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灵魂都是死的,他们从生到死都无法获得灵魂觉醒(如老卡拉马佐夫、格里果利、伊万、拉基津等),只有少数人(如佐西马神父、阿辽沙)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是感性、毫无定见的,她们随时随地可能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人、事、物影响,改变自己的思想,她们还很容易变得歇斯底里。
佐西马长老及其英年早逝的哥哥,在他们临终前的一些思考,传达了世间万事万物平等、人间就是天堂的意味。如果人们的心中有爱,人间就是天堂。然而大部分世人,因其心中充满了欲望以及欲望带来的贪婪、嫉妒、恐惧、憎恨等情绪,把天堂变成了地狱。他们两个人,在人生早期阶段就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随后的人生中过着清贫但自得其乐的生活。正因为他们的通透、灵性,他们在传教的过程中,影响了许多人,同时也把上帝和善念种在了许多人的心中。
在佐西马长老对立面的,最突出的就是老卡拉马佐夫。年轻时哗众取宠、浪荡疯癫,甚至做出欺凌流浪疯女致其怀孕的非人行径。他对妻子不忠、冷漠,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年老时,依旧贪婪、凶狠,一生都在收集金钱和欲望的满足,毫无信仰和人性。他的孩子们都因为他的邪恶,各有各的不幸,都在为他的疯癫行径遭受报应。他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被侮辱的疯女之子),因为受到二哥思想的影响(认为上帝不存在,人做什么都可以),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因为看清伊万思想的错误、他的不坚定而绝望自杀。大儿子卡佳因错误审判而被流放,二儿子伊万在了解斯乜尔加科夫因自己的思想而杀父后,精神错乱疯了。只有三儿子阿辽沙,因受卡西马长老的喜爱、教导和影响,早早理解人生的意义并有了坚定的信仰。他虽走出了修道院,但在人世间依然践行卡西马长老的信仰和价值观,热爱同胞,帮助同胞,将信仰和善良的种子,撒进更多年轻人的心里。
在这两个对立的人性据点以及两个据点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人。虽然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不同,但基本上就是两种人性色彩的混搭。他们的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信仰,以及是否能知行合一地依照信仰生活。在这群人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斯涅吉辽夫。他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使他在面对一些冲突和挑战时处于弱势。他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众多普通民众的缩影,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尊严。他的性格中有谨慎和胆小的一面。这种性格特点的形成与他的生活处境密切相关。作为一个有家庭责任的人,他不能像一些贵族或单身汉那样无所顾忌地行事。他深知自己的家庭需要他的保护,一旦发生意外,他的家人将陷入绝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依然只能凄惨地过活。一家人即便是吃糠咽菜都难以饱腹,妻子生病了无法医治,4个孩子中的3个病倒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却无钱医治。唯一健康的女儿,却为了照顾家人、减轻家庭负担,不得不放弃外出求学计划。
总结来说,这本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人生故事的描写和讲述,让我们看到当时俄国人民普遍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