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本着回忆书中内容,记下对我有用的重点部分,为了以后忘记还能通过读后感记起一部分的目标写这篇读后感,而不是为了证明我看过这本书。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里提到决策分为经济决策和心理决策。经济决策是罗列一件事的好处坏处,现实阻力和可能收获等,比较最终作出选择。而心理决策是想清楚每个决策背后代表的可能自我,以及我到底更想成为哪一个自我。
比如一直在困扰我的选择,到底是继续工作攒钱,等攒够了再去看世界;还是勇敢一些,现在就出发?继续工作攒钱背后代表的是有规划、先苦后甜、有钱的自我,而现在就出发背后代表的是任性、自由、勇敢的自我。
在我的人生目标中,健康排第一,有钱排第二,自由排第三。所以这样一想我也不用纠结了,我本来就是把有钱排在自由前面的,有钱对我来说更重要,时不时想要现在就出发不过是受短视频里一些文案的诱导——"富游穷游不如少年游"、"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但实际上根据我把健康排在第一位就可以看得出来,我并不是一个倡导及时行乐的人,而是一个更实际,更倡导延迟享乐和注重未来的人。所以当然是继续工作攒钱,等攒够了再光明正大提前退休去看世界。
其实根据经济决策,最终我也是要继续工作攒钱的,但经济决策作出来以后会有一种现实所迫,心里委屈的感觉,好像这个决定不是自己想要的,只是不得不这样做。但心理决策作出选择以后,就会感觉这是达成目标必须面临的阻力和需要我去解决的困难,一下子心理上就好受多了。
第二个刷新我旧观念的,是在作者讲述“关系”的这章。讲到我们在关系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其实都是对人不对事的。看似在讨论问题,其实在讨论关系。比如夫妻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分歧,其实是父母双方都认为自己更了解孩子,和孩子的关系更亲密。
而关系中的很多矛盾,来自于期待。对方不符合你的期待,你就会失望、生气、委屈。对待关系,我们要做到课题分类,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不期待改变他人,并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还有如果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想要改变,最好给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只有达到目标,改变的动力才会消失。不要给自己设立模糊的要求,比如——“更努力”或者“不拖延”。这样一旦有了一些小的改变,达到了正在“努力”的状态,心里的焦虑减少了,对应的动力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改变反反复复,但你还是原来那个你的原因。
设定详细的计划居然也会影响改变,因为大脑会以为你已经实现目标了,改变的动力就不足了。难怪我之前那些计划都没有派上用场,我还总是幻想做成一件事的场景,自认为是在给自己提供动力,原来恰恰相反。
改变最好的就是设定和想成为的自我一致的明确目标,坚定地开始,然后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行动,给自己正反馈,让自己更有动力和信心坚持下去,直到达成目标。不要一开始就设想出太多困难而畏惧行动,很多事去做了就会发现没想的那么难。
在讲述亲密关系的那一章,作者说如果没有发展出亲密关系,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会一直提醒你没有完成人生的重要课题。我有些担心,一直在思考难道亲密关系真的是人生必需的吗?后来又看到作者写了一个一辈子单身的学者,通过学术研究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同样感受到了生命的繁衍和传承。
可见,亲密关系并不是必需的。作者也写,只要有承受孤独的能力,其实发展亲密关系并不是人生必经之路。只不过走大众都走的路,会有更多经验和普遍规律可以学习参考,而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要更多地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