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读后感
这是看的杨天真的第三本书,本以为是会以长篇大论的大道理为主,没想到还是比较通俗易懂,案例加理论相结合,也让人很读得进去,每一个章节是以人性中的关键词为标题,例如:宽容、贪婪、虚伪、自卑、纠结、偏见、爱、操纵、爱管闲事、画饼……
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写读后感,就做一些摘抄吧,很有启发。摘抄了更多有关方法论的,或许可以有点作用。
“共情、共情并不等于同情。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套正在运行的人生驾驭系统,而我遵循的原则是先满足自己,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再在心情愉悦且有余力的情况下支持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要先有自我,再去共情。我们不做自私和冷漠的人,但是我也不会提倡每个人都要当英雄。英雄需要通过牺牲自我去成全别人,而大部分人是普通的,普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共情能力,也能练习,锻炼共情能力的方法。
第一,观察。不要对现状发表任何评价,也不要急于给出意见。试着进入对方的世界,倾听他所说的事,从他的声调、语气、肢体动作感受他的情绪,探究影响他情绪的原因,以及他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接受。不管对方传达给你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东西,先不要急于去否定或者肯定,也不要做价值判断,只需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安全又靠谱的树洞就好,让对方知道他是被理解、被关心、被接纳的。
第三,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为他的行为寻找合理性。
第四,传递,表达尊重。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而是让他知道他所有的情绪都是能被理解、被看见的。这时你可以用肢体语言,比如给一个拥抱、给他一杯水,或者其他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暗示他--“我理解你的感受”,并用平和的心态表达自己的态度。”
“嫉妒 希望朋友好,又不希望他比我好,如何直视这种嫉妒。
那么,嫉妒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了解它,可能更有助于你与自己和解。
嫉妒的前提是你对“假想敌”的认同和羡慕。
很多人在生活中总是不由自主地跟他人比较,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容貌、智力、发展、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焦虑、悲哀、羞愧、愤怒、怨恨、敌意、自卑等成分,这些成分相互杂糅、浸染,最终变成了嫉妒。
嫉妒源于认同与羡慕,首先你要意识到的是,人会产生嫉妒,是因为在你在意的地方别人比你更好。”
“贪婪“见好就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
才能真正地阻止自己继续贪婪。因为在那之前,我们可能没有什么力量或心气去对抗这件事情,至少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力量去对抗它的,反而很容易被欲望支配。
鉴于此,我觉得最好的防范措施是进行一些模拟练习,或者通过合理的计划来进行控制。
第一,放弃细节管理,只做范畴管理。比如,确定好每个月的工资中有多少钱用于固定储蓄,绝不能动。如果你感觉自己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可以把需要存储的那部分钱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由他们帮你管理,最后剩下的那部分,你就可以随意支配,在可控的局部范围内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这样既能花得爽,也不会对实际生活造成影响。
第二,设置好“顶线”与底线。你只需要知道一件事最坏也不会怎么样,最好也不过到哪里,把这两样东西管理好即可,中间部分就随它去。如果总是非常严格地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苦行僧,会过得特别痛苦。最关键的是,当那根提前设定的线到来时,你能做到及时止损。“顶线”与底线管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旦开始,你就一定要做到。
第三,做空间上的管理。简称“断舍离”。”
“第一,你害怕承担后果。
人一旦预料到自己未来可能会后悔,做决策的时候就会更加慎重,因此会花费更多时间去收集信息。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其相应的风险,害怕承担做出错误选择后会对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人之常情。但事实是,容易纠结的人无论选哪一项都会后悔,因为他们总是把焦点放在这个选项的负面影响上,进而再去拿这些负面影响对比自己放弃的选项的积极面。因为内心不够坚定,也自然没有力量去对抗做出选择后可能会面临的新问题,所以采用“逃避”的机制,迟迟不做出决定,用拖延和纠结来掩盖自己内心真正的答案。
第二,你可能是个“利益最大化者”,而非“知足者”。
这两个词语我是从《心理学与生活》上看到的。通俗来讲,知足者在购物时会一直逛,直到找到特别吸引自己的那个东西,它不一定是最好最贵的,但对自己来说是足够的。”
“瓶颈 原地扑腾,难以突破,处于瓶颈期的我该怎么办。
会给你带来瓶颈期的东西叫作不确定性,而能战胜甚至征服世界上所有不确定性的就是你的反脆弱性--调整心态,等待机会,再一鼓作气。有些事物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风险和不确定性中时,它们反而能茁壮成长和壮大,这就是“反脆弱性”。那如何训练自己的反脆弱性呢?这里推荐你阅读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经典之作《反脆弱》。简而言之,就是当事情出现不利局面的时候,仍然能利用眼前的有限条件,把事情往有利的方向牵引。”
“向外看”就是打破这个瓶子。大胆打碎眼前的局面,在混乱中寻找新的机会。但凡在瓶颈期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到最后基本就放弃了。
不论你是选择“向内看”还是“向外看”,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学习。自身的能力足够强,哪怕出现更大的变化或危机,你都对付得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