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是一部深刻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挣扎与抉择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池大为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以及在这种碰撞中个体心灵的变化和成长。
小说主人公由一个棱角分明到逐渐圆滑过程中的起初些许长衫孔乙己知识分子清高形象至后来妥协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最后夺得权力的阶段胜利,这既体现了池大为的转变,也反映了许多人在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挣扎。
起初,池大为是一个保留着学校时的纯真和执念的人,不屑于拍马屁,不屑于为谋个官职算计经营。这种清高让他在职场上显得格格不入,处处受牵制,空怀壮志却无职无权,然而,生活的压力和现实的挑战迫使他逐渐觉醒,开始在官场有所争,有所图,最终一步步升为一把手。
池大为的个性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斗争和现实妥协。他的父亲在文革时期遭受背叛,终生贫困潦倒,这种背景影响了池大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同时也想为百姓的苦难做出一些改变。但当他阴差阳错地踏入官场后,他发现自己不得不放弃那份知识分子的“清高”,开始适应并利用官场的规则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但他也有着深刻的矛盾。他既想保持个人的尊严和原则,又渴望获得权力和地位。这种矛盾导致他在官场中的挣扎和摇摆。尽管他最终成为了卫生厅厅长,却仍旧无法摆脱官场积习的掣肘,改革寸步难行,原则底线一退再退,这表明官场恶习的根深蒂固。
池大为的个性分析显示,他并非一个单维度的人物。他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同时也有着对权力和成功的渴望。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初衷的选择。这种复杂性使得池大为成为一个立体且引人深思的角色。他的故事让读者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官场文化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回到我们现代工作当中,与同事相处当中,与爱人亲人相伴当中,或多或少也需要“圆滑”,也不能较真,更不能清高,而且这些情境终终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一套系统,安于这种系统,系统和和美美,不争不乱,各自安好。但还是会有一部分人难觅其中味道。
最近乘坐高铁,刚进安检口,看到一位乘客与工作人员冲突,颐指气使,食指怒指服务台,我在想他或许是因为时间来不及埋怨工作人员不好好的提醒,也可能是工作人员没有微笑,去怼了一下,等等,到后面进到里面的时候还是听到最后一句,你这样以后就不要坐车了,然后乘客说你说我做不了车,我偏偏要坐得了的话之类。
旁边站着一个值班民警。
我在思考,一个人的不满一个人的情绪你始终不能与这么一个集体去对抗,去和一个组织对抗,车站毕竟是一个公共场合,再吵吵再吼吼,值班民警是有权利把你带走的,不听劝那就来硬的呗,维稳是他们的首要工作,也是不容商量的,他有错吗,没错,但是你非要挑战这个一个系统,能行吗,说白点,系统都是权力人制定的,要想破这个规矩,你得是掌权人,且不是一般的掌权人。
可想而知,古往今来,能有几个人能走到那个位置!
那就不活了吗,凡事从自身找找原因,当然迎刃而解。
比如这点情绪自己控制一下,这点脾气自己收着点,这点事情自己想开点,并不是说你输了,而是你适应这个环境了,达尔文说了适者生存,这不光适用动物社会,人类同样适用,因为人是高级动物,大环境想改变何其困难。
之前听过一个少年说,我想改变世界,到了中年发现改变世界很难,然后想着改变我们的国家,到老了才想着改变国家仍然困难,后来终于醒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可是已经为时晚矣!
乌鸦飞到村外正好碰巧遇见鸽子,鸽子问,乌鸦大哥,你去哪呀,乌鸦说,这个村里面的人不喜欢我的叫声,我去别的地方,鸽子说,你如果不改变自己的声音,你去哪别人都不会喜欢你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升华自己,都是必杀技,也是基本功。
遥想当年那些科研工作者,工作环境那般艰苦,那般破败,都不会喊自己有什么价值,都不去计较个人得失,然后埋头钻研,一代一代,任劳任怨,不畏困难,前赴后继,才有了新中国以来这么多的成就,航天,军工等等。
其实,个人的一些价值最终都会依附在这个系统当中,如果没有这个系统,你同样很难有所作为,因为没人看到,没人认同,没人赏识,这也造成了一个系统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试想一个无政府状态的你做出什么能让人觉察到呢,你想有所作为又有什么平台可以展示呢,这样总体来说你会觉得当代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公平,非常公正的。
向内而生,蓄势待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