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事物繁多,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品读海灵格大师《在爱中升华》一书,所以在开课前大致浏览了一遍,期间不停的赞叹,这书实在是太好了。
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但在看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地被海灵格的洞见冲击着。这是一本关于家庭、爱情、婚姻、人生、宇宙的哲学,也是一本人际关系的圣经。此书是海灵格多年经验的总结与自己从事家排中的感受,他能很好的做到与道同行,跟随心灵移动。
在读此书过程中想写点什么,一般读后感肯定要对书中内容做些引述,但自知资历尚浅,自己尚未理解通透就做表达,恐会偏离书中本意,所以进行了一些读书的摘抄后续将进行深入阅读。因为在前两期的家排课中,良知是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下面重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
良知:
在家排中,借用了良知这个名词, 其来源,通常和归属有关,其内在,和清白感、罪恶感相关。好的良知伴有清白感、坏的良知伴有罪恶感。
良知种类:
个人良知、集体良知、灵性良知。团体包括小组、家族、集体、国家、宗教、人类等任意多元素组合。集体良知的基本属性是归属感/平衡/序位。
海灵格提出良知有两个不同的属性,好的良知、坏的良知。
海灵格的洞见:
当我们有好的良知,我就有权归属于我的家庭、团队,我就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有权利归属;当我们有不好的良知的时候,我已经失去了能够归属于我的家庭我的团队的根本权利。好的良知连接清白感,不好的良知连接罪恶感。罪恶感是让人难受的感觉,因此我们自然想到要改变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这就代表不好的良知有可能驱策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好确保我们再次的归属。
海灵格说,世界上大多的冲突、疾病、战争来自于好的良知。
为什么好的良知反而引发很严重的不好的后果呢?
海灵格这样说的深意。当心里有一个善的我执,就会伤害所谓“不善”的部分,造成分裂对立而冲突。而我们知道“善恶”更多的来自意识分别和过去经验。在家排中,可以看到太多的案例,在呈现表象的时候,所谓的冲突,大善大恶,而真相呈现的时候,场上除了爱,没有别的东西,善恶是意识表层的分别判断,是酿造无数冤案的罪魁祸首,它们在道的场域下始终会归于平静合一。
也正如《道德经》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好的良知,它滋生了优越感和清白感,使自己能归属于一个团体,进而产生狂热以致产生侵略性、制造加害者。
良知的来源:
万法皆空,一切归无,含藏所有的功能,自然流动,这是道的境界。假如其中某个部分僵化,即成为良知。就像一个大海,流动不息,是道的境界,一旦有些部分停滞涩流甚至结冰固化,那个部分就成了良知。个体内在可以有无穷多个良知源,个体共振的部分形成团体良知。
超越良知:
超越良知相当于破除我执良知需要超越,回归于道是最好的选择,但良知本身有强大的能量,如果没有相当的内证功夫,挑战良知会付出惨痛代价。
如海灵格说,如果他到别人家做客,他会第一时间学会那家人的良知以保证不会被扫地出门。如果我们到访一个宗教团体或另一个国家,必然需要适应对方的良知而不是以自己为主。
臣服是尊重事实,有些人无法做到臣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臣服这个词的时候,会和屈辱感连结。真正的臣服只是尊重事实本来的样子,尊重序位或其他的事实。有时候,臣服良知是必须的。比如如果孩子在对抗序位良知(父母大自己小)的时候,会付出疾病和失败的痛苦代价
怎么样检验良知:
良知伴随着感受:觉察自己内在,如果有清白感或愧疚感,说明自己有可能在良知的支配下。只要有良知,就可能有阻抗,有阻抗就会有人在感受上产生负面能量,然后在场域中呈现。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上一篇:《化身为海》读后感1000字下一篇:《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