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是因为昨天在网上看到对这本书作者的访谈,又有了些感慨,所以就记录下来。
这本书是作者塔拉.韦斯特弗的自传。书中讲述了她在原生家庭遭受的苦难,以及后来脱离原生家庭取得成功后,与原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变化。
塔拉出生在一个荒僻山区,她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塔拉的父亲在山里经营着一个废品站,她和哥哥姐姐从小就在父亲的废品站里帮忙干活。
塔拉的父亲是个性格偏执的摩门教徒,执意不让几个孩子接受教育,也尽量不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尽一切可能把他们隐藏起来。塔拉的母亲被父亲强迫做了没有执照的助产士,同时她还做精油的生意,但没想到她这两个生意都做的很好,所以成了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书里的很多细节我记不清了,毕竟当时只是并不太专心的听了一遍,而且又过去了很久。大致意思就是她的童年很辛苦,整天帮父亲干活,还有一次在废品厂里,从处理废品的机器上被父亲碰下来掉到金属废品上,差点被扎死。而控制欲很强的父亲,竟然对此毫无愧意。
曾有一次她奶奶想把她偷偷从山里带出去接受教育,但她被父亲洗脑,在关键时候害怕,约定的时间没跟奶奶走,所以那次可能改变她生活的机会被她错失了。
后来她长大一些,父亲开始让她为在家里吃住付费,为此她就到山旁边的镇上去打工,在镇上学校教护理的玛丽,让她周一到周五早上到学校帮忙,在那里她受玛丽影响,爱上了音乐,并跟着玛丽学会了弹钢琴、跳舞,还参加了唱诗班的演出。展现了音乐方面的天份。
上午从学校打工结束,下午她就去镇上的面包店打工。
塔拉有一个叫肖恩的哥哥,经常打家里的兄弟姐妹。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经常遇见塔拉就对她一顿暴打。常被肖恩打的还有塔拉的另一个哥哥泰勒。后来泰勒不堪忍受家里的生活,就离家出走了几年。
泰勒回来后就经常保护和鼓励塔拉,并引导她学习,告诉她外面世界的情形。因为塔拉在很多方面很有天赋,虽然小时候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后来她接触社会后,就一直努力自学,两次考试后,进入了杨百翰大学。
进入大学后,她因为之前教育的欠缺,所以很多科目很薄弱,而上大学的学费,她兼很多职都很难攒够。为了通过考试和攒学费,塔拉不停的工作学习,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让塔拉的身体很差,经常生病。当地主教了解了塔拉的情况后,帮她申请了政府助学金,但塔拉最初拒绝接受,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斗争,最终接受了该助学金。有了助学金后,她终于发现了有钱的优势,并可以有了时间考虑钱以外的事情。
由于在大学的优秀表面,一个很欣赏她的教授鼓励她申请剑桥大学留学的项目,但申请失败,后来那位教授又为她提供一个机会,争取到了名额。在剑桥,她的导师非常欣赏她写的论文,于是引导她申请剑桥研究生,并为她写了推荐信。还帮无力承担学费的她申请到了助学金。
之后塔拉又取得了在剑桥读博士的机会,并获得了到哈佛访学的奖学金。于是塔拉到了美国。
自从塔拉有了助学金后,生活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常有天赋的她开始越来越成功,和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最初塔拉和姐姐因都受过肖恩虐待,所以关系很好,经常有书信往来,但后来塔拉就虐待的往事质问哥哥肖恩时,却被一向爱她的母亲和姐姐孤立。她被当成了破坏原生家庭的罪人。而她的父亲,竟然在她大学时还想控制她,曾和她母亲一起,要把她从大学带回到上帝面前。
在与原生家庭的矛盾中,塔拉精神出了问题,而这就影响到了她博士的毕业。这时一向支持鼓励她的哥哥泰勒又一次支持和鼓励了她。于是她主动去做了心理咨询,慢慢精神又恢复了正常,并最终通过了论文答辩。
最后,塔拉并没有选择恨她的原生家庭,而是选择了接受她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原生家庭和解。
在昨天的那个访谈中,主持人引用了作者的一句话:“You can love someone and still chose to say goodbye to them; You can miss a person everday and still be glad they are no longer in your life."(你可以爱某人,但仍可选择和他们说再见;你可每天思念一个人,但仍很高兴他们不再出现在你生命中。)之后主持人和塔拉深度解释了“爱”的含义:爱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忍受关于他的一切。爱是纯粹的,当我们将爱和控制、权力、改变他人联系起来,爱就变了样。最后说,如果爱人,就给他无条件的爱,看是否是你想要的。
反正当时听完这本书,给我触动挺大的。从来没有想到过,竟然会有那样对待孩子的父亲,和那样对待妹妹的哥哥。之前几年总是被炒作的原生家庭,原来可以带给一个人无尽的苦难!
有人说这本书的主旨是说,苦难成就一个人。作者就是在一系列的苦难中,不断强大,不断成长。书中有很多金句,但因我听的电子书,所以并没有记下。
我个人觉得每个人对一本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见仁见智。的确苦难是让人成长,但爱与和解却可以让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