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停止完美主义,挑战让生活充满乐趣
《一个人的朝圣》中,老友的一封信打破了哈罗德平淡的生活:她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希望能见哈罗德一面。
没做任何准备,65岁的哈罗德只身踏上了旅程。
走在路上,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荒唐:路途的遥远,疲惫的身体,匮乏的食物,每一个都在挑战他的极限。
当他不得不渐渐接纳一切后,反而越来越渐入佳境,甚至开始享受这趟旅程。
开始永远比无休止的犹豫不决更有效,与其思前想后,不如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就是一个挑战接着一个挑战。
学会接受,才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乐趣。
董宇辉在直播中经常妙语连珠,圈粉无数。
但是他说,每次接到任务之后,就赶紧去写小作文,硬着头皮写,有发挥好的时候,也有状态差说得一塌糊涂的时候。
他能做的,就是不断接受挑战,也不断在行动中调整状态。这样久了,状态好的时候反而越来越多。
心理学家莫妮卡说过:
想要达到完美会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它通常是受到两方面需要的驱动:
一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渴望,一方面是害怕做不好的恐惧。
要知道,能产生心流的挑战是动态的。
能力超过目标,会产生厌倦;而挑战目标太高,会产生焦虑。
人生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避开完美主义的陷阱,凡事先做了再说,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心流。
3
停止设限,最高级的快乐是自得其乐
谷爱凌冬奥会上夺奖后,曾感慨:“我不是来打败其他人的,我只是想打破自己的界限。”
她没有把这场比赛看作是你死我活的厮杀,而是看作对自己的挑战。
她凌空旋转的那一刻,就是心流最真切的体现。
那作为普通人,我们怎样把精神的内耗转变成心流呢?
米哈里在《心流》中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1.找到一个清楚的奋斗目标
江西作家奶奶杨本芬自2020年处女作《秋园》热销以来,每年出一本书。
今年她82岁,又出版了第三本书《我本芬芳》。
杨本芬退休后帮女儿带孩子,女儿家挂满墙壁的书架,激起了她创作的冲动,在三平米的厨房,她铺开了稿纸,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清晰的奋斗目标就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而且这个目标,要完全由自己选择。
这种自主的意识会让人更自律,做事更投入。
2.加强全身心投入的能力
三年前我加入了一个写作班,一个月跟下来疲惫不堪,却没有写出一篇满意的文章。
我开始变得沮丧,借口工作繁忙从写作班退下来。
两年后,我忽然发现一个同期学写作的伙伴已经被聘任为写作讲师。
如果我少一些负面情绪,把这些精力专注于写作本身,那么我或许也会获得同样的成长。
法布尔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就像透镜一样。”
专注,才不会被排除在心流之外,也才能在做事中获得乐趣。
3.学会从当前的体验中寻求乐趣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人在网红的美妙歌声中沉迷,在电视剧的爱恨情仇中无法自拔。
在真实的挑战中我们可以获得技能的提升、成长,但被动地娱乐却无法获得。
学会从当前的体验中获得乐趣,一粥一饭,一草一木,都能让你感到莫大的满足。
这是一种对外界索求的知足,也是一种向内探求的自我成长。
在自得其乐的心流中,我们得到的是更深沉的快乐。
4
写在最后
余华老师说,他写作40年,内耗了40年。
但写作对他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在一次又一次内耗之后,让他完成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所以内耗并不可怕,反而是我们追求心流的动力。
想要在日常生活中达到心流状态,不妨像余华老师一样,把精力都用在有益的事上,而不是消耗在沮丧、怀疑中。
在当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内心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序。
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像一般人那样心浮气躁。
点个「在看」,愿你的内心因宁静而强大,在自得其乐的追求中,享受到人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