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读后感
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恰逢8月15日——二战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这一天里,在二战中被日军侵略过的国家,无不都在提醒着自己的国民:勿忘历史。可是,作为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此时国内却是另一派景象,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前往靖国神社“参拜”,菅义伟发推特为战犯颂歌,许多日本民众身穿“旭日旗”自发前往靖国神社……作为日军侵华暴行之一的南京大屠杀,日本官方也还未坦坦荡荡地承认,而我想知道这其中的缘由,所以我选择阅读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来探寻这一答案。
我此次阅读《南京大屠杀》是美籍华人张纯如所著,由谭春霞和焦国林翻译,中信出版社刊印。打开书的扉页,是美国作家乔治威尔的一句话“由于张纯如这本书,‘第二次南京大屠杀’为之终结”,这段话也可以说是张纯如先生本人写这本书的初衷,她在前言中用“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来警醒世界。张纯如在此书中使用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包括无可置疑的第三国观察家的作词,聚焦于南京大屠杀发生前后的这段历史,从日本人、中国人和欧美人士这三个视角切入讲述南京大屠杀。在书本的末尾,张纯如探讨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企图将南京大屠杀从公众意识中抹去的势力,以及近些年来与这些势力对抗做的种种努力。
“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利·威塞尔如是警示道。张纯如也在序言中多次提起这段话,对应的现实就是在张纯如写这一本书的90年代,南京大屠杀正在悄然地被世界忘记,张纯如在很小的时候便经常听长辈讲述南京大屠杀,在成为作家后的一次机缘巧合中让她与南京大屠杀再次结缘,经过多方面不断地努力,包括直接拜访大屠杀幸存者、利用现有历史文献以及经过甄选的野史等等,最终诞生了《南京大屠杀》这著作。张纯如本身身份的双重性也赋予了这本书宝贵的生机,以一个华人在西方生活多年而形成的思维,客观理性地解析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加之以英文母语的运用,让西方世界更加考验通过本书了解到南京大屠杀,更加清晰地向世界民众讲述这一暴行,不得不说我阅读的这本《南京大屠杀》翻译也十分贴合国际社会对此书的评价“懂得如何将历史写的令人感兴趣”,虽是历史书籍,却不会枯燥无味,相反十分吸引人。我想这也是此书出版至今,已经被译成多种语言并登上畅销榜的原因之一。
前面说过,此书分为三个视角来讲述南京大屠杀,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新奇的,因为从小到大我所接触过的书籍,无论是初高中课本还是国产的纪录片,几乎都是从中国人的视角去讲述南京大屠杀,所以书中讲述的南京大屠杀我竟觉得颇具新鲜感。在这之前接触过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讲述,几乎都是在重复屠杀的惨状,日本士兵的惨无人道和一个决不允许更改的数字“30万”。作为战争受害者的中国人,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表达出愤怒的情绪可以理解,但是这只是中国单方面的认知和宣传,更多的是情感的宣泄,西方世界并不会因为这而去广泛了解、知晓这一事件,这并不是客观认识历史的态度。而从这一方面看来,张纯如无疑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在南京的欧美人士视角,他们建立的国际安全区保护了数以十万计的南京人民,他们中有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的国际安全区传奇领袖——纳粹党人拉贝,这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人物,他的事迹甚至完全不逊于辛德勒可。这就是张纯如这本著作的迷人之处,结合多种视角,由表及里把这一事件完整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何去认识南京大屠杀?我开始思考我最初看这本书时提给自己的问题。其回答已经在前文中了——客观。太多时候我们一提及南京大屠杀,愤怒情绪就立刻涌上心头,我们把南京大屠杀看做是一个不可揭开的疤痕,在此书刚在国内刊印之时,由于作者在书中对遇难人数提出质疑,部分国人认为张纯如在否定南京大屠杀,其本质还是“精美”,将这一顶大帽子实打实扣到张纯如头上。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追实求真的过程,鼓励质疑的学科。既然承认提及遇难总人数存在难度,官方数字也只是一个猜测,那么对其加以争议和探讨,只要是基于了解事实的目的,那就没有不妥。上述的国人行为,看似爱国,实则和那些坚信“南京大屠杀只是谎言”的日本右翼人士并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