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天幕红尘》读书笔记1800字

2022-11-24 09:00:36  本文已影响人 

《天幕红尘》读书笔记


三、不要想着要比别人强
阿尔弗雷德说,我们天生就追求卓越,希望比别人更优秀。但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我们往往把对卓越的追求做成了对优越的追求。我对书中的一处文字印象特别深刻。戴梦岩对叶子农说:瞧你那穷酸样。没想到叶子农回了一句:谢谢!能让您获得优越感,这让我觉得我的穷酸也有了价值。我把这个对话分享给一位室友时,他说道:要是别人那样回我,我真想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
如果我们处处都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把比别人强当作目的,并以此来寻求优越感,那我们就危险了(虽然在下也这么说,但并不代表就能做得好,只能说以文自勉)。
以“强”而寻求优越感,我们很难学会尊重他人,也很难学会尊重自己。如果我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强,就可以以此为资本而对他们表示出不屑,傲慢,甚至是冷嘲热讽的话,我们就会给自己一种心理暗示:如果有一个人比我们强,他们就可以对我们不屑一顾,傲慢无礼,冷嘲热讽,这就是理所应当的,我们要欣然接受。我们可能会因此而只尊重那些所谓的比我们“强”的人,而轻视那些所谓的比我们“弱”的人。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我们主动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并且让自己越来越无法正视自我。当然,可能有人还会双标,只允许自己那样对别人,而不允许别人那样对自己,这种人就更为大家所不齿了。不管怎么看,以上两种心理都不是健康的心理。
以“强”为起点,更容易以失败为终点。我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我们希望比别人更成功、更优秀、生活过得更好。一旦如此,我们便会陷入无尽的深渊。“强”不是一个一维的概念,而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我们可能一个或几个方面比别人强,但不可能处处比别人强。无论如何,我们似乎总能在身边找到比我们更成功、更优秀、生活过得更好的人,不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多少东西,我们似乎总不知足,总想更多地索求。若是以比较的心态看世界,我们每天在失败;若是以索求的目的在生活,我们时刻在失去。
我们想要的“强”也未必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强”。一旦到了群体之中,我们多多少少会表现得盲目和从众。我们不甘落后,我们都想比别人要更强、更优秀、更突出。我们会倾向于去追求大家都在追求的东西——不管有用没用,反正别人想要的自己也想要。我们容易忽略一点,有很多东西可能都是别人让想要我们去追求的,实际上,对于我们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只是在努力地去完成别人对我们的期许,达到他人为我们设定的目标,取得旁人认为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成为别人认为我们应该成为的那个强人。我们此时就已经活在了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框架中,反过来,在他人眼中,我们又成为了“他人”,我们互相在给对方设置藩篱,如此循环往复。对“强”的追求,让我们更加执着于最终那个结果,从而忽略了对过程的体验,盲目急促的前进促使我们抛弃了思考,让我们更容易被大众所裹挟,丧失自我的理智与判断,浪费自己的人生去过他人的生活。
不要想着比别人强,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对手——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强,明天的自己要比今天的自己强。真正的强大不是源自与他人的比较,也不是他人的认可,而是内心的充盈。顺道分享一句话:活在他人的赞美里,只是表面光鲜,活在自己的内心中,才是真正的幸福。
四、我们总是倾向于把一个条件放大为一件事情的全部因素,而忽略其他条件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看条件,不能盲目地去复刻任何一件事。如果实在是要复刻,首先需要把各个条件悉数复刻,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只能说,我们此时才刚刚具备完成同样一件事情的可能。但是,我们在审视问题的时候,往往把我们的思想变得单一,在忽略诸多条件的同时,把其中几个或者一个条件无限放大,认为地让其成为影响整个事物的因素。从小到大,笔者多次听过、见过、亲身体验过这种行为与思想,时至今日,笔者依然经常遇到,并为此痛心疾首。
说得很抽象,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学的时候,尤其是中小学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和父母说这样一句话:同样是人,同样交钱上学,为什么你成绩这样差,某某某成绩那么好?在这里,成绩的影响因素被简化为两个:是人,交钱上学。老师和父母认为,只要我们和其他同学都是个人,都去了同样的学校学习,那我们的成绩就应该和其他同学一样好。但是,影响我们成绩的因素真的就只有这两个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别人家的父母教育子女都是轻言细语,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父母都努力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时常对孩子加以鼓励褒奖,即使孩子犯了错也是循循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孩子把犯下的错误转化为成长的机会。在这种充满爱的家庭中,我很难想象,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只要勤勤勉勉、刻苦学习,很难成绩差。反过来,另一个家庭,父母亲自己都天天怒目相对、恶语相向,对孩子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棍棒相加,孩子犯了一点错,不问缘由就严厉批评,对待孩子在学校的生活不闻不问,只看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的那个分数、那个数字。在这样的家庭中,我想孩子很难有心思好好学习。当然,这还只是影响孩子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的一个,出此之外,还有很多。但是我们的很多的老师和家长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只是简单教条地把问题归结到简单的一两个因素,对自家的孩子严加斥责。即使在今天,这样的现象依然十分普遍。只愿当我们成为父母时,我们不要如此;在看问题时,视野也不要如此单一和抽象。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读《谈美》有感1000字
  • 下一篇:读《长安的荔枝》有感1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