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阿西莫夫有一篇小说叫《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有多么快乐》,他写未来很多年后,纸质书已经消失了,孩子们读的都是电子书,有一天,几个孩子们在阁楼上玩,发现了一本纸书,他们努力想象祖辈们的孩子阅读纸书的感觉。
这差不多是我读《苏菲的世界》时不停思考的东西。
我正在读博士,不是哲学方向的,但是和哲学有点关系,几天前我和几个本科生聊天时说起当时正在读的柏拉图的一些有趣的观点,谁知道他们都知道了,说《苏菲的世界》不是讲过了吗?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记得本科时我在书店见过它,翻了两页,不是太感兴趣,就放下了。我是读着科幻小说长大的,科幻小说始终在提很多现在看来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比如我们是谁,在哪里,宇宙是谁创造的,那些具体的细节和宏大的叙事比起《苏菲的世界》里单纯的授课似乎更有诱惑力一些,所以科幻迷如同这本书里对哲学感兴趣的那个孩子一样,始终不缺乏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但是某种程度上,又不是很一样。
我看过一部夏笳自编自演的电影叫Paparax,后来在科幻课上讨论这部电影时很纳闷,这似乎和科幻无关,但是为什么夏笳要说这是一部科幻电影?现在看来,这部电影所讲的故事完全是《苏菲的世界》的压缩版,一个人发现自己其实是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此时该怎么办?当这个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时,她思考,所以她真的存在了?我可以想象夏笳当时是如何发现了这个在哲学和现代艺术领域并不新鲜的话题,并且想方设法改写成一个科幻故事,去告诉那些对这个话题仍然觉得很新鲜的科幻迷观众的。
我的博士生导师对我说,好的科幻小说讨论的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但不会很成体系,更重要的是,你没有一个好的筛选方法,把那些好的作品从现代文化工业的汪洋大海里筛选出来,真正能筛选的只有时间,那些很多年后仍然被我们记住的才是经典。
我不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不是经典,它当然是一本哲学启蒙书,讲述的都是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会像原著一样详细,也不会像前沿的哲学研究领域一样透彻。当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了柏拉图的几本原著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里讲柏拉图的部分,我知道这些观点被压缩到了何种程度。当我在科学哲学领域混迹两年多读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的诸多相关前沿研究文献后,看起这本书里对文艺复兴时代这些人思想的介绍,更是发现了许多错误和曲解。但是,《苏菲的世界》还是被人记住了,它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对于哲学的介绍,而是通过某种特别的故事讲述方式把哲学融进了文学里,这本书首先仍然是一部小说,豆瓣里很多关于它的评论都是历代哲学观点总结实在是没有必要,这样一份书评也许出现在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更合适一些?
我更希望自己把这些年学到的所有哲学知识都忘掉,看过的科幻小说也忘掉,回溯到这本书里主人公的那个年龄,比如15岁,以一种孩子看待世界的好奇心去读这本书。如果自己15岁的时候真看到了这本书,能读懂它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15岁孩子成长背景总是很不一样,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是否也能读懂,尤其是读大学后,遇到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更使我深深领会了这一点。我没有接触过哲学系的本科生们,他们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如果不是调剂的话),是因为读中学时读到了这样一本书吗?那个时候当他们放下书时,他们看待这个世界时想到了什么?他们仰望星空时又在想什么?(一定和科幻迷们看完刘慈欣小说时看星空的感觉不同吧?)
这种想象很艰难,好像在看一份古代竹简想象古人的生活,好像在看另一个遥远大陆和星球的文明去试图了解他们的想法。那些周围很熟悉的人,因为他们可能的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对我来说突然成了无法洞察的黑洞,当然也使我充满了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