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1600字

2022-08-04 07:46:38  本文已影响人 

《静静的顿河》读后感


01

这本书我共花费了42个小时51分读完,当然是泛读,这本书篇幅较长,讲述的是叫顿河的村庄的故事,它经历了多少次变更,从沙皇到白军,从白军到苏维埃,肖洛霍夫以麦列霍夫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为主线,笔墨着重放在格里高里·麦列霍夫身上。

在《静静的顿河》中,我不但领略到了纯朴奔放的顿河风情,还见识到了在我不曾经历过的动荡年代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对于情节,我在此就不赘述了。主要是要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这本书里,我很喜欢人物时不时哼起的顿河民歌,另外我需要学习的是肖洛霍夫对破碎情景的描写,比如这段:“其余的两辆大车,满载着穿花衣服、哇啦哇啦叫着的人们,并排在路上飞跑。马匹都披着大红的、天蓝色和浅粉色的马衣,马鬃和额鬃上都系着纸花和缎带,拴着许多铃铛,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飞跑,洒下颗颗像肥皂泡似的大汗珠,风吹着马衣,在湿淋淋的马背上啪嗒啪嗒响着,飘扬着。”这写的是格里高里结婚时,迎接新娘的场面,他很擅长写景色。特别是对顿河的描写,从结冰到渐渐解冻,从涓涓细流到波涛翻涌,顿河两岸的花草也是跟着季节各有风情。

02

格里高里所在的鞑靼村和我生活的小村庄有相似性,都是村里哪户人家有事,全村都会知道,村子太小了,同时也有很大的不同,鞑靼村充满了俄罗斯味,人们热情奔放。在这种奔放中很突出的事件是格里高里和阿克西尼亚的爱情,它可以说是贯穿这本书的始终。当格里高里还是一位小伙子的时候,阿克西尼亚就已经是人妻了,他一直觊觎她,但不敢行动,这时她主动了,二人很快就双双投入到爱情的火焰中去了,阿克西尼亚是个身世凄惨的女人,当她还是一位少女时被自己的父亲强奸了,她结婚后丈夫也因此不喜她(虽然丈夫想爱她),笔者只觉得丈夫配不上她,经历了一些磨难后,她和格里高里真正地相爱了,不是之前那种仅仅沉溺于肉体的爱。

格里高里命中重要的两位女人,一个是情人阿克西尼亚,另一个是他的妻子,前者充满了熟女的气息,她热烈,而且很有心计,懂进退,很多时候会为自己考虑,很懂男人,她喜欢把格里高里抓在手心里的感觉,她爱着格里高里,因为格里高里能心无旁骛地爱她,而且是那个燃烧了她的人;后者是青涩的,她单纯地爱着格里高里,因为他是她的丈夫,她勤劳,肯吃苦,是个标准的好儿媳、贤妻良母,但是她激不起格里高里的爱,文中她自杀过一次(因为格里高里的冷漠),我以为那次她就死了,当时我评论:“雁过都得留痕,她的死却激不起一点风浪,能忘了,也让人不太在意,挺悲哀的,作者把她描绘得勤劳而善良,现在写众人对她无情的态度,最后出其不意,她选择了死亡,更显得她可怜。”作者让带消息给格里高里的人在快离开的时候忽然想起,当他转身转告的时候,风太大,格里高里没听清,挥了挥手,这事就不了了之了。

03

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说肖洛霍夫人物塑造很成功。但是缺点是在文中我找不到作者的立场,不明白他赞扬什么、批判什么,他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喜恶,像是在单纯地叙事,只用描写的手法来陈述,让我的心定不下来,我判断不了,这种情况是我第一次遇见。

另一个我很注意的一点是格里高里身上一直具备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没被杀戮和立场蒙蔽双眼,我以为很多时候立场不能决定你的态度,不能跟着所谓“正确的方针”走,你所站的阵营不能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肖洛霍夫将苏维埃政权下,受苦的人们的困境写了出来,这也是我不曾看过的,在余粮征集制下,或许它真的惠及了大部分百姓,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受益。在“红军”中也有一些人并不“正派”,虽然他可能忠于组织,可见一个团体很难保持质量,比如当今的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措施,这些都是必要的。

04

苏维埃最后能掌权,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的正确,有多么的优越,而是它对百姓的态度,在动乱的年代,很容易发生士兵抢劫普通百姓财物的事情,在《战争与和平》中拿破仑就是这样被迫退兵的,本来都占领了莫斯科。其次,这也直接导致很容易由于阵营不同,在战场上A杀死B后,B的好友可能会将A的家人杀死,苏维埃它大体上不祸及百姓,前期可能有比较严重的仇视情结,有专门的惩罚队去干这些,但到了后期,它已经明显禁止这类事件了。所以说哪一方得了民心,哪一方就会取得胜利。

一些现象挺有意思的,比如一个小村庄,有的人家的哥萨克入了白党,有的入了红军,还有的入了叛军,但是那些人的家人间还能和平相处。打仗打久了士兵会有一种厌弃心理,所以战争是有时限的。人有牵挂看似是有了软肋,其实是有了盔甲,你知道有人等着自己,自己打完仗还有一个“家”,就有了力量,当一个人无牵无挂的时候,他会成为没有目标的人,他也失去了力量。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三体》读后感1100字
  • 下一篇: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