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1200字

2022-06-17 08:54:35  本文已影响人 

《鳗鱼的旅行》读后感

这是一本结构十分玄妙的书,一面描述作者和父亲的生活和成长,一面描写人类为揭开鳗鱼的神秘面纱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结果。作者和父亲关系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从小到大他们之间的情感纽带变化,从亲密到疏离,到儿子承担起父亲的责任,到更深层次地理解父亲。这些成长和变化发生时,鳗鱼始终贯穿在他们的话题之中,随着鳗鱼秘密的逐渐解开,父亲的形象也在儿子面前全面起来,相互之间更加理解和接受,直到最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责任和信念。和父母的相处,我们也会经历类似的成长,而我们不是能写出来所有感受的人,但是作者表达出来了,能引起很强的共鸣。而描写鳗鱼的部分,则是向我们科普,能获取到新鲜并且令人震撼的信息。书的第一节,作者就介绍了人类目前为止了解到的鳗鱼的一生。

鳗鱼从最初的柳叶状幼体形态,经过漫长的时间会蜕变成玻璃鳗。玻璃鳗从海洋游到淡水区生活时,会蜕变成黄鳗,这是鳗鱼漫长一生中的主要形态。如果这个时候的鳗鱼不打算回到它们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去繁育下一代,它们可以以黄鳗的形态存活上百年。但是通常在生命中某个时间段,它们会想到繁殖下一代,其间会蜕变成银鳗,这时它们才会长出生殖器。而一旦鳗鱼有了繁育的念头,它们会进行一场苦行僧似的旅行,即从生活地游回马尾藻海,在那里繁育下一代。在厚厚的海藻下面完成受精,鳗鱼的旅行目的便达到了,它们的生命也结束了,这是鳗鱼浪漫而又悲壮的一生。

带着对鳗鱼的好奇,作者带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索鳗鱼的历史和成果,其中令人好奇的问题是鳗鱼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因为最初能抓到的鳗鱼数量甚少,加上没有人知道鳗鱼会发生形态的蜕变,所以最初的学说都是基于一些实验进行猜测。亚里士多德说鳗鱼是从淤泥中繁衍出来的;佛洛伊德也曾怀抱期待一头扎进研究中,解剖和研究了数百条鳗鱼,没有发现鳗鱼的生殖器。在佛洛伊德之后很多年,新婚的丹麦人约翰内斯·斯密特选择坐上渔船出发去探索鳗鱼的秘密。他在海上漂泊了十几年,中途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研究。多年后,战争结束,他继续潜心在解开鳗鱼神秘面纱的问题中,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发现了鳗鱼的繁殖地马尾藻海,并且给出了鳗鱼的蜕变学说。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在鳗鱼身上安装了无线电设备来验证斯密特的学说,虽然真正能到马尾藻海的鳗鱼少之又少,但是基本验证了马尾藻海确实是鳗鱼的繁殖地。而至于为什么是马尾藻海,人类还无从得知,但是我们相信它的存在,毕竟鳗鱼是存在的,马尾藻海也是存在的。

除了科学研究赋予鳗鱼的生物学意义之外,文学作品也赋予了鳗鱼一层意义。很多作品把鳗鱼与神秘和恐惧联系在一起;在一些作品中,鳗鱼一出现好像传达的就是一种恐惧和不快;更有作品直接把鳗鱼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用作者的话说即是:一直以来,鳗鱼都会在遇到它们的人身上唤起矛盾的感觉。人们有时对鳗鱼很尊崇,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不快的感觉。人们对鳗鱼好奇,但同时和它保持距离。而有人解释说为什么会产生恐惧呢?有心理学家曾说,那种令我们恐惧的东西,是一种让我们在智力上感到不安全的东西,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受感官所限而无法立刻认出和解释的东西。从鳗鱼的历史和它的形象出发,也许鳗鱼正符合人类恐惧的对象。

遇到这本书,让我感到雀跃的一点就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也有一个我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我描写不出来的那个世界,这个作者描述出来,读到这样的故事,让我感到亲切和幸福。鳗鱼似乎古老又神秘,令我们感到疏离,但它们又真实的存在在我们的世界里,更多的了解它们之后,会令人肃然起敬,这个存在远远早于人类起源的鱼类,也许正在用它们的智慧思考着对它们仍然琢磨不透的人们。

作 者 简 介

帕特里克•斯文松,生于1972年,《南瑞典日报》艺术和文化记者,他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马尔默。日渐远离工人家庭出身的他,难忘儿时与父亲于溪畔捕捉鳗鱼的时光。于是他踏上探索鳗鱼和父子关系的旅程,写出了这部集自然书写、科学史、父子回忆录于一身的独特作品——《鳗鱼的旅行》。这本处女作一经出版即畅销全瑞典,被翻译成三十种语言,并一举拿下瑞典极负盛名的大奖——奥古斯特文学奖。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17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