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读《目送》有感1100字

2022-06-16 09:17:26  本文已影响人 

读《目送》有感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记录着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们可以反思自己在这个世界肆意奔跑的时候也有些冷落了父母。再过不久就是父亲节了,我们也该抽出时间回头看看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目送》

    没有看过《目送》的人也免不了曾在某处看到过它,这是龙应台《目送》里的名段,真实得令人落泪。

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可爱的人呀。温柔的晚风,冒泡的可乐,

  “人生三书”里,《孩子你慢慢来》站在新晋妈妈的视角,描绘着她的喜乐艰辛、孩子的童真有趣,《亲爱的安德烈》里妈妈与儿子俱以成长,以平等对话的形式缓缓道出了母子的亲情融合与碰撞,只有《目送》,说不清身份,道不清内容,它仿佛很复杂,一个同时兼有妈妈、女儿、姐妹、妻子、朋友,以及最重要的,一个独立的个体等多重身份的龙女侠把她的故事无序地串在一起,在其中寄予很多东西,而它又那么简单,很多个故事背后都是同一个主旋律:简单的目送,深沉的关心。

我不愿称《目送》中的龙应台为女侠,“女侠”不便概括她的脉脉温情和隐隐苦楚,在这里她不再运笔如刀,也无一片《野火》蔓延,只有“不得哭,不得语”的无奈和哀伤,任她是“女侠”还是别的什么,面对人生的隐痛,都只有默默无言。

    龙应台自言《亲爱的安德烈》“坦率地近乎‘痛楚’”,但我认为比《安德烈》更痛楚的是《目送》。这痛楚并不源于坦率,相反,它源自小心翼翼,掖掖藏藏,因为无力,所以逃避,因为无力得清醒,所以痛楚得深刻。

   《雨儿》,只听这个词,年轻人谁也不懂它在表达什么,可再大一些就知道它的含义,因为一日可以听见多次:上了年纪的老人口齿不清的呼唤自己的女儿,发出的就是这样的音节。

   《十七岁》,不是自己的十七岁,而是孩子的十七岁,那时候你们在干嘛?携手漫步抑或秉烛夜谈?没有,不会。真实的情况是各走一边,妈妈给孩子指示各样自己眼里的“新物种”,而孩子摆摆手告饶:“拜托,妈,不要指。”“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

   《如果》,与陌生的老伯同坐飞机,业已丧父的女儿不由得开始遗憾,后悔没有更多耐心――在一切还来得及时,并在想象中弥补过失,飞机“砰”一声落地,现实是乘务员的一声呵斥。

    我无意让这一篇短短的读后感成为原文引用大全,引述上三段,为的是唤起正在读这篇读后感的你,甚至是此时正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我的共情。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记不清是在哪里看到这段话,并把它摘抄在我的《目送》的扉页上,前些天翻到的时候还颇为惊艳――对这一段的最后一句。

诚然《目送》是龙应台的生死笔记,可它又何尝不是其他人的触动与启发之源。

   人世处处幽微,何人不曾满心辛苦,满身狼狈?

何况只是“没什么大不了”的目送,哪个人不会重复又重复地经历着,目送:送一个人变老,送一个人逝去;目送:送一个人长大,送一个人高飞;目送:送一个人远行,送一个人生疏至此……

看呐,这有什么大不了,不过是一次次习惯所谓“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而我们就为了少走一段“一个人的路”,跟命运,跟代沟,跟对方,甚至跟自己进行一番殊死搏斗,整整一个人生的季节。

最后有的人习惯了,可以在无奈中含笑,有的人始终接受无能,一次次掩泣哀哭,不敢以目相送。

而无力与痛楚的本质未变。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昆虫记》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