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等你,等到这一切结束。”
“如果需要很多年呢?”
“我也会等。”
昨天走进了图书馆二楼,站在书架前搜寻心仪的一本书,熟悉感扑面而来。我大概有半年时间没有走进图书馆二楼去找一本好书了。但此时此刻,哪怕是借着调节心情的由头,也一定要找本书看看。
刚开始看的一本书具体名字我忘了,大概是《无渡》,选这本书就是因为名字。翻开书页都是一些长长短短的对话,还没有梳理清楚情节就结束了,被我搁置一边。第二本书是阿来的《尘埃飞扬》,之前在某个契机下了解过阿来,对这个作者满是好感,再加上书名很讨喜,便拿着看起来了。但刚开始一连串的社会背景介绍又有些无聊,情节也并非多么有趣,也被我搁置了。
中文小说那一排都有些陈旧了,我便一步两步来到了外国小说那一栏。之前对于外国小说的印象非常刻板,大抵是因为只看过几本例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总觉得书名非常直白而缺乏韵味。但那天站在书架前,我看着那些一个个书名,才发现很多书名也同样吸引人,例如《晚风如诉》。
我挑了一本小说《时光小旅馆》,终于能有一本从头读到尾的书了。故事很纯真,以二战作为叙事背景,男女主人公之间有种族隔阂,但他们仍然在最年轻的时候坚定地选择对方。后来因父亲从中作梗,男主寄给女主的信被中途截断,从此二人各自天涯。他们在各自的时间里享受生活,又在生命的尽头相遇。
以巴拿马旅馆的行李箱作为线索,揭开尘封的旧事。以旧时和今日穿插叙述,所以读起来并不枯燥。
以下是一些摘录:
我只知道,任何一场战争都会有结束的时候。这场战争也会有结束的时候。然后,一切都会回到正轨。
亨利望向荒芜的街道,想起了那些人。演员、舞者、聊天打牌的老人。跑来跑起玩耍的孩子。坐在山上画画的惠子,她朝亨利笑,她在嘲笑他。这些记忆稍微温暖了亨利。也许,是有生活值得去过的。
和亨利在人生中期待拥有的许多东西一样——比如他的父亲、他的婚姻、他的生活——它带着一点瑕疵来到他的身边,不够完美。但他不在乎,他想要的仅此而已。期待得到某种东西,然后找到了。至于它处于什么状态,这不太要紧。
亨利,她走了。它再也播不了了,再也发不出那样的声音了。我想,我热爱拿着它的感觉,它属于博物馆或别的什么地方。一小片历史,一定是这样。尤其重要的是,要不是它,那些知道实情的人永远都不能确定地知道,这张唱片是不是真正地录制过。
我们都知道,你为什么一直在找那张老唱片,一直都知道。
故事里的父亲充当着并不好的角色,他扔掉了亨利保管的惠子一家的珍贵物品,不允许亨利和惠子来往,甚至因此断绝父子关系,他截断了亨利寄给惠子的信。但是,从他个人来说,这些是那么容易理解。他亲眼目睹同胞被日军杀害,哪怕是出于保全这个家庭,他扔掉惠子一家的物品也是理所应当。
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看到的是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下,国家的标签未必能成为庇佑,种族是一个随时能带来厄运的属性。战争的瞬息万变能让一座小城倾覆、无辜的人流离失所。老一辈亲眼目睹亲友死于敌军,因而对某个民族十分憎恨;但在新地方出生的年轻人却可以和某个民族的年轻人交好。
有时候会觉得这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在彼此暗淡时相互照亮,坚定的守护没有输给时间与距离,只是输给了父亲不正当的伎俩。最后在岁月的尽头重逢时,仍然能有那种自然的赤子之心。他们未曾辜负岁月,亦未曾辜负彼此。这样想来,有些像《暗恋桃花源》,又不甚唏嘘。
年少的感情是炙热的。乱世中炙热的青春故事,仅仅以此定位似乎略显单薄。它更像一个年老的人去翻阅少年的日记,即使再炙热的心情也在时光中慢慢积淀下来,留下的只有丝丝余味。翻阅的时候,在过去的蛛丝马迹中寻得一生中的坚持与追寻,而后了却自己的尘愿。即使错过,也没有遗憾,让我们在各自的人生中尽情享受。
最后。借着这本书,我的生活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生机了。虽然还没有对自己负起责任,但终于想要去尝试做点改变。
以及,最近一段时间不会更新文章了,也不会写复盘总结了。因为,这些记录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模糊。我已经分不清楚我是在记录,还是在证明,亦或是别的目的。我曾经想开辟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随心所欲地写点什么,但最后好像也只是自己获取名利权情的工具而已。
希望我能找回自己的目的,希望我能忠于自己的目的。希望,不再渴望闪光灯,即使在没光的地方也要安静生长。希望,即使一切都不如意,哪怕自己也是失望的存在时,也要记得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