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曾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由影后巩俐和国家一级演员葛优出演,此电影一经出世,也获得了不菲的成就。著名导演孟京辉还执导了《活着》的话剧版本,黄渤和袁泉倾情演出。可以说,《活着》的文学成就和影视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作者余华在创作这本书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以致于一直没有什么创作灵感,直到他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被其中的主人公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决心写下小说《活着》。
《活着》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讲述了福贵无比凄惨和坎坷的人生。在书中,福贵可以说是又幸运又悲哀。福贵出生在富贵之家,不愁吃喝,却被富裕的生活蒙蔽了内心,过上了吃喝嫖赌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他输光了家产和他家的一百亩的田地,还气死了自己的爹,怀孕的家珍屡劝无果,被她的父亲用轿子抬了回去。他和母亲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后来家珍生下了儿子有庆回到了福贵身边。福贵将自己输的地租回来两亩,与家珍一起奋斗。可谁又能想到,输了地却也保下了一条命。得到了地的龙二只是嚣张跋扈了一小段日子,村里搞土地改革,国家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百姓,龙二与人产生了争执,被抓到了城里大牢,平日里张狂惯了的龙二在牢里也没有善终。这段内容充满了反转,但是人物对待每件事的性格又暗示了他的发展命运,如此看来这些情节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使人百看不厌,津津有味。
在给母亲求药的路上福贵被抓去充军,等到他回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而在这场战争中认识的战友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做了铺垫,似乎一切是那么的悲哀,似乎早知今日,不该当初。或许没有那次出手相助,有庆就不会因为抽血过多而失血而死。女儿凤霞也因病而哑,直到凤霞嫁给憨厚老实的二喜才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与欣慰。可是生活的欢愉总是短暂的,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家珍离开了人世,二喜不久之后也在工地意外身亡。福贵与凤霞留下的儿子苦根相依为命,苦根却因为吃豆子被噎死。苦根的死再一次打击了福贵。即使这样,福贵还是怀揣着希望生活了下去,最后只有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与自己作伴。
福贵风风雨雨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缩影。一次次的磨难中,麻木的不仅仅是穷苦的人民,在那个时代,重复的生活磨灭了人们的希望,所有人的心理都早已麻木。在有庆意外身亡后,福贵不可置信地来到医院质问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福贵因为有庆的死和医生不闻不问的冷漠很崩溃,同时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无法释怀。
《活着》中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曲折传神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其中的对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也是令一大批读者折服的原因。书的语言首先要提的就是生活化。它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可以很容易把那个年代的人们代入进去。就好比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想要做到却又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吻,这源于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现在的人想要写出如此真的文字属实不易,首先要脱离传统上的语言,其次是贴近生活。《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也曾下乡体验生活,设身处地地把角色代入到生活中。所以说《活着》中的真实性、世俗性是很难能可贵的。其次是语言的细腻性和画面感。倘如这部作品的语言只做到了真实性,却缺少了优美的语言环境,我相信热爱它的读者不会像现在那么多。现在的电视剧、电影大多源于小说改编,每个读者都会在读作品的时候在心里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想象,所以才会有“还原小说”这一高度评价的说法。所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自然是充满画面感的,也可以说,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会使人禁不住脑补出一个画面来。
《活着》这部作品所拥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能让我在烦躁的生活中通过读一本书让我静下心来,我想说那就是《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