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读汪曾祺《人间有味》有感1200字

2020-04-30 07:50:27  本文已影响人 

读汪曾祺《人间有味》有感


从二月中旬进入叙事者群,悠忽间,我参与阅读和写作已经有三个月了。二月份共读的是方华局长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三月份共读的是傅佩荣教授译解的《大学》和《中庸》,四月份共读的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味》。
初读《人间有味》第一辑“四方美食”,只觉得作者是个资深“吃货”,看着他介绍昆明的一些名菜,如“过桥米线”、“培养正气”的汽锅鸡;东月楼的锅贴乌鱼、酱鸡腿;映时春的油淋鸡、雪花蛋、桂花蛋;新亚饭店的过油肘子;护国路白汤羊肉;小西门马家牛肉馆的牛肉;甬道街的红烧鸡……真是看得我“口水流下三千尺”,只恨这昆明离得太远,不然非得跑去好好吃一顿。
这样一位“资深吃货”,到底是何许人也?然后就找“度娘”: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怪不得书中多出提到老舍、沈从文等名家。
《人间有味》这本书前面的两部分写的都是地方美食、特色小吃,让我感受到作者汪老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沉醉,不由地就想起大文豪苏东坡。同样是文人,诗词歌赋精妙;同样爱美食,生活处处真性情。据说“东坡肉”“羊蝎子”都是苏大学士发明的。
汪曾祺先生说:“一个文艺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一尝;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当然,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我们知道,一盘好菜应该是色、香、味、意、形、养六者的结合体。而要做出这样一盘菜,就要关注做菜的整个过程——备菜要细,炒菜要活,品菜要慢。做菜过程中,人的心思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培养,欲望得到满足,心情得到愉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思也得到了锻炼,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欲望也得到了满足,心情也得到了愉悦。
做菜的乐趣不仅仅在于吃菜,更重要的是做菜的过程。好课的乐趣也不仅仅在授课的效果上,更主要的是在过程的体验上。好课强调的不只是老师教的如何,更主要的是学生学得怎么样。上课和做菜,尽管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真性情的人都热爱生活。我的音乐老师——郑老师,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她带领我走进了音乐的殿堂。郑老师不仅教学优秀,桃李满天下,更难得的是做得一手好菜。记得正月里,老师总会喊上我们几位离她近的徒儿到家中小聚,然后夫妻俩齐上阵,水里游的,山上跑的,栅栏边飞的,菜地里长的,经过老师的烹饪均是色香味俱佳,让我们手不释“筷”。郑老师还说,上课也像做菜一样,同样的内容,设计的程序不同,教学的手段不同,学生们的兴趣就不一样,课堂效果肯定不同;同样的原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添加的佐料不同,做出的口味就不一样,那么食客们的感受和反响肯定不同。
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陈璞也说:优秀教师为什么要会烧菜?首先,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然是热爱生活、拥抱生活的人,而烧菜就是平凡而无法回避的生活。其次,用日常的食材搭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恰如教学设计一般,其实是对整体设计思维和想象力的锻炼,也是把审美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当遇到这样无法外出吃饭的时候,起码还可以自给自足。左手琴棋诗画,右手烟火凡尘,有时惘然彷徨,有时欣然大笑,这就是人生!
我个人从不追求美食、美味,生活上比较简单,只是觉得每日三餐能够饱腹即可。虽然谈不上“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会做大餐,但是日常生活的饭菜还是能经营的。像我做的“丝瓜鸡蛋肉片汤”就是儿子的最爱。
话说回来应该源于“懒”!因为但凡为了口福,必然需要跑腿采购新鲜的原材料,然后一番拣、掐、洗、涮,刀工、火候,一样都不能怠慢,等煮熟起锅,摆上桌必然色香味俱全,然后一伙人风卷残云,一桌子光盘。随即又是收拾一厨房的锅碗瓢盆,这样一番折腾少不了三小时。估计吃那美食也就十来分钟。这样一对比,我总觉得划不来,吃点什么不好,只要能填饱肚子。这么说来,我是个缺乏生活情趣的人。但是我也并不讨厌厨房,讨厌做饭,只是觉得生活中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如果把时间总是浪费在一日三餐上面,难免有点奢侈。
但是按陈璞老师的意思,如果一位老师不会搭配菜肴就不会设计教材内容;不会烹饪菜肴就上不出精彩的课堂。所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能只会弹琴唱歌,还得学会做菜,把不同的原材料怎么搭配,怎样加工,怎样烹饪才能成为一盘人人喜爱的菜肴?这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我会朝着名师们指导的方向努力!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爱与智慧》读后感1000字
  • 下一篇:《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