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1000字

《竹峰寺》读后感1300字

2021-11-04 08:12:57  本文已影响人 

《竹峰寺》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篇小说《竹峰寺》,作者陈春成,90后胡建人。隆重推荐,写得真好,好得一塌糊涂,难以置信。一时间想起画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又想起明朝人张岱说少年时写文字,一有感觉,就匹练似得随手从天空和造化中扯下一大片文字来。

纯粹的文字阅读,并且能够在里面感到快乐,这个体验对我而言,已很珍贵。现如今大部分这样的睡前时间,都交代给了抖音。

于是那晚我在朋友圈贴了老干部式的感触:这是近年来看到过最好的文字,直让俺看到半宿——最好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狭隘的个人主义,但,一切关乎于文字感受的标准,几乎都来自个人。所以我认为他好,这没有什么问题。

情节很简单,就一哥们去到山间一个寺庙里,整天睡,睡醒了精力充沛,百无聊赖,于是胡思乱想,跟和尚们聊天,聊到无话可说。结尾是发现了一块人们都没找到的珍贵石碑。

我们总是在小说里找隐喻,这是一种糟糕的习惯,就像莫奈惊讶于评论家比他更了解自己的作品。钱钟书说得精准而刻薄——有一类哲学家,是研究哲学家的,所以他们的准确称号应该是哲学家学家。

然后我就在想这石碑到底代表什么呢?过去、祭奠、老子卧倒不管?又好像什么都不是,唯一接近的形容词就是文字里的气质——疏离感,这个词好像也被用滥了,好像人们说八大山人画的鸟那样,总是白眼看天,一派疏离的样子,就感觉很高级。

我在小区路口一个每天行走的傻子眼睛里发现过这种疏离感,他明明看着我,眼神温厚淳良,没有任何人间的攻击性,与此同时你又能明确地感觉到他没有在看你,至少你在他瞳孔里形不成一个具体影像,一个既定的,俗成的,连你自己都承认了的那种影像。

这种感觉很奇妙,也很古典。就像你在广场里希望自己一箭射中标靶,全场喝彩声中没有人知道是你,然后你周身浮泛出一种隐忍之乐。

好了,就算隐喻不在石碑,可那把无用的钥匙是咋回事……

和马尔克斯一样,作者在小说里描写着大量的感受,按理说,感受是散文家们惯用的伎俩和套路,有些时候这种莫名的感受作者自个儿都懵逼,需要批评家们去指出来由。而小说需要情节去推动,你看现在的网络小说,三十页翻下来情节跌宕起伏得足以拍三百集影视剧,然后我们就被情节推动着不由自主。

而纯感受的文字其实并不太友好,但凡你一个走神,甚至是一个微信提示音,你就会脆弱得离开这个好不容易攒起来的阅读疆域,然后阅读快感之类的名堂再跟你再也没有关系。运气好的话,一个下午都没人找你,你就能深深陷入作者的频道里去,一起去看树叶在阳光下油亮,风在天边刮过,裁剪着云朵,金龟子振翅啊什么的。

自然,每个写作者都会试图营造一个类似于空间戒指般的场域,把读者的牛头按在里头共鸣。我的意思是,这个90后作者使用的语言,在充满了中文阅读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仿佛来自于丛林的魔力,当年就有人描绘过马尔克斯语言中这种魔力,听上去像希特勒的贴身医生说他蓝灰色眼睛里有的那种神秘魔幻力一样不靠谱,但这毕竟是中文写作者,我可以无障碍地去阅读,去被影响,然后觉得似乎很深刻,又啥都懒得说的深刻——这个境况几乎就接近于道家理念了,用天赋和际遇作引子,继而虔诚修炼,在某个山洞里打坐很多年,一直炼到不露痕迹、不修边幅为止。到最后,你可能会认为西门庆和庞贝人的理论思想才是人间真谛:当下才最重要,明天如何谁知道?所以不重要,地球爆炸、停水停电、买烟没钱、妹子翻脸、AI觉醒……大致来讲,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才具有更多扩容性。所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听上去非常适合我。

如果说孔庆东的文字是单纯阅读上的快感,松脆得像你在切一块炒米糖,那陈春成的行文就是丝滑的巧克力、或者是500年前米开朗基罗意淫过的美丽姑娘肩头快要掉下来的那条丝带,虽然我知道这样叙述会容易让人产生不卫生的联想,但作者在文字里营造出来那种淡淡的忧伤(咳咳、这个形容词几乎可以说是恶俗了),明确的疏离,疏离后的空灵,以及倦怠的不争取,基本已经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高贵的消极。

我非常喜欢这种消极后的空灵,迷人而致命。

正因为如此,我决定再看几遍,好好吸收一下,说不定我也能写临海城的某些山峰,某些洞穴,某些寺庙,嗯,还有某些道观~也说不定,再看几遍之后,我就会因为自己文字的浅薄堆砌而羞愧难安——和当年读马尔克斯的文字一个样。

幸好不久就忘了。

作者陈春成,胡建泉州人,和我景仰的裴先生在同一个城市,非常神往……

返回读后感1000字列表
  • 上一篇:《不能不去爱的两件事》读后感1500字
  • 下一篇:《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14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