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工作,晚上码字,乐在其中。
短视频里推送这本书时,我一下子被书名——《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给吸引住了,有无数个画面在脑海里掠过。
准备下单的时候,不完全是因为有比尔·盖茨的推荐,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想了解的冲动。各种资料表明,书的中文名字“来历曲折”,是中方出版机构、编辑以及译者受到“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句话的启发,经过多次沟通,得到作者本人的“认可”。看完后,感觉和一般的“畅销书”不同。
视频里说是一定要买给孩子看,到手后,自己忍不住看了起来,也算是在给娃做“榜样”。一边看,也一边在网上找各种“背景”资料和“读后感”。正如大家所说,人人都能够从书里读到自己的影子——在成长路上,人人都有段“不堪回首”的过往,可能是物质上的,可能是精神上的,可能都有。
我看书的速度很慢,不少网友说几个小时或两天看完了,而我做不到。可能也是由于翻译过来的,有的语序或表述思维与我们的不一样,导致有时候一句话我都要来回看几遍。有的时候大半夜一边打瞌睡一边看,第二天又回过头把打瞌睡的那段再重新读一遍。过了最“适宜”读书的年纪,读点书真的不容易。
据说,这不是一本虚构小说,而是“真人真事”,是一本成长“回忆录”。可能这种“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所以大家也很感兴趣。书的作者叫塔拉·韦斯特弗,文中的主人翁也叫塔拉·韦斯特弗。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童年和“努力飞”的经过,用我们的语境,可以说是作者“破茧成蝶”的过程——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
作者说她是从“垃圾场”里长出来的。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垃圾场”,只不过有的是“废铜烂铁”,有的是“日子艰难”,有的是“体弱多病”,有的也只是“喋喋不休”。
书中讲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书的英文名叫《Educated》,作者自己也把她的“改变”称为“教育”。很多“读后感”也从“如何看待教育”或“如何引导孩子学习”的角度来理解。我在看书的时候,想到“救赎”一词——作者是在进行一场“自我救赎”。这种“由内而外”的“救赎行动”无疑是“内驱力”无比强大的,虽痛但却“回报”丰厚。当然,作者并不是以“目标导向”看重“回报”才“开展行动”的。
同时我在想另一个问题,作者怎么会想到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改命”——不断学习,而不是“认命”,不是随波逐流,不是自暴自弃,不是自甘堕落,不是自我毁灭。当然,她的一个哥哥——泰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他指了一条路——应该去上大学,她也信了。或许是因为,“事发时”作者还“年轻”,对外面充满了好奇和想象。
与蜕变带来的身体上的“痛”相比,重构“价值观”凶险无比,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重构”,都有可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当然,有了这样的“重构”,才会更明白一些事,才会越来越了解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不然“自我冲突”是避免不了的。
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心想对方也会“同理”,结果可能不是那样的。因此而苦恼,甚至有些“想不通”,后来会明白,你以“赤子之心”待人,但最好不要期望“同理回馈”,可能会,可能也不会,毕竟每个人的“回路”千差万别。但也不要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赤子之心”。不要把任何人想象成自己想象中的人。这样的“坑”,尤其是在学生时代的娃们,经常会“踩到”。
而作者的“重构”,是“颠覆”式的,是一场“自我革命”,网友说就像是计算机“重装系统”,很显然“异常激烈”,仿佛能听得见“炸裂”的声音。作者无疑是有一颗“坚毅的心”的,在“重装系统”的过程中,无数次把自己从崩溃边缘拽回来。而人生的“内存”无法彻底清除,只能慢慢“稀释”,慢慢“冲淡”,这一过程其他任何人都帮不上忙,只能自己“挺过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前与人聊天时,作过一个类比——就像人类乘坐“航天飞机”奔向太空那样,在太空中可以饱览壮美胜景和深邃空域,但在返程时,要穿过一个与地球失去联系的“黑障区”,如果穿越失败,就是毁灭,可能连灰尘都会没有的。人也是,总会有那么几个“黑障区”,只有带着一颗“坚毅的心”用力“挺过去”,才能开启下一程,遇见后面的风景。
作者通过读书和学习,进行“自我救赎”。于我而言,读书和学习,不是为了变得“高尚”,而是增强“自我修复”的意识和能力,尽力变得“通透”起来。即使偶尔也会“歇斯底里”“情绪失控”,或者是嘴上“理直气壮”,但在内心深处,知道哪些是“不占理”的,有对人对己说“对不起”的意识和勇气。也会经常犯错,但会“反思”和“内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对于成年人同样适用——抓住机会,用好舞台,穷尽方法,过后无悔。不仅是为集体而劳动,更也是在为自己。不需要打“鸡血”,但需要把手里的“牌”打好,无论好牌还是烂牌。
对了,今天刚好是单位代表国家组织承办了一项全国性大型赛事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全国31个省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我们也获得了一等奖。全体欢腾,来之不易。我也在想,这次我们把握住了难得机遇,皆大欢喜,值得纪念。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能有幸参与其中,倍感欣慰。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在读自己的过往。我不信佛,但对一句话蛮有感触——“人生只不过是一场修行”。陪娃学习和成长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喜欢作者在一个访谈中时说的一段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塔拉·韦斯特弗,《福布斯杂志》访谈。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娃问“那只鸟哪儿来的”?我说“可能是海里的鱼变成的”。
(以上是我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初次印象。应该还会再读的,或者会再读其中的一些片段;有机会也和娃一起读一读。图片来自网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