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余华《兄弟》读后感

2025-11-04 09:13:02  本文已影响人 

余华《兄弟》读后感

1

一年多以前看过余华和罗翔两人参与的关于《兄弟》的访谈,那时我还没有阅读这本书,但是访谈中部分对小说内容和人物的探讨仍给我留下了印象。其中最清楚地记得的是余华捕捉到摩托车声,随即引出了时代更替的比喻,他说到,“宋钢是一个被时代抛下的人。”

小说开篇便介绍了李光头,这位当下的全球富豪,无疑他是抓住了时代浪潮的形象代表。因此幼年宋钢正式出场后,我留心注意作者对两人行为、心理等描绘的差异——这时我以为小说的主要写作意图在于通过不同性格的兄弟俩不同选择下不同的境遇来反映个人在时代影响下分叉的人生。读完全书,我仍相信这是创作意图之一,不过仅是之一,而整本小说传递出来的信息则复杂得多。

2立体的人物、复杂的人性

复杂首先是兄弟两人的形象对比不囿于单一的褒或贬,对于二者迥异性格的描绘并不营造高度差,任一方都不完全俯瞰另一方。宋钢和李光头有点像两块拼图,你突出的部分我缩回,我外伸的地方你内收,二者严丝合缝地贴合在一起,性格如此,命运也如此。

宋钢的人恰如其名。他坚守、坚持,也非常生硬、一根筋。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宋钢比李光头讨人喜欢得多,他沉稳、作为哥哥照顾弟弟李光,具有很多刻板印象里女性身上的美好品质,为人正直,还热爱文学;然而中年的他却时常令人觉得窝囊,甚至是蠢笨。这一角色钢铁的内核与时代剧变之间的对撞使其带着「怒其不争」的悲剧色彩。

然而,宋钢这人虽说是不懂变通、始终如一,其人生的走向又实际上一直在被外人、外事、外物改变。除了时代发展,李兰、林红、李光头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对李兰临死前的嘱托的看重让他即便自顾无暇依然照顾李光头、让他宁愿为李光头割舍自己对林红的喜爱,他对给林红更踏实的爱、更好的生活的渴盼让他能狠下心与李光头断绝来往、让他为了挣钱无视身体状况甚至抛下尊严,而他对李光头的爱与被李光头和林红一同背叛的无力感使他走向了死亡。

一个直愣愣的人,不存在曲度的、没有生命力的钢铁,受到外物敲打撞击,他不弯曲,而是折了。

以上为上月18号所写,现在(2.17)觉得影响宋钢人生的所谓三位外人,从根本上说仍可概括为一个“情”字,即依然源于角色自身太过重情的本性。而这个情,并非红楼里如梦似水的柔情,反是一块钢铁,沉重、压的人喘不过气。

与宋钢对照,李光头则“中庸”得多,也薄情得多——圆滑机灵、大胆善变的性格恰让他乘着时代的飓风飞上了天;「一定要得到」的占有欲和动物式强烈的性欲使他无视、抛弃掉道德感,对兄弟的妻子实施粗暴的强奸。(许多事可见他相对薄情,然而取最过分的一件)

李光头说他一生有三爱,爱钱爱才爱女人,这三爱总结得对,不过得进行一点修正,不是爱女人,他是爱美色、爱快感。若将三爱总为一爱,那他是爱自己,爱取悦自己。如此说来,对李兰、宋钢、福利厂,他也有爱,因为这组成了部分的他,然而当他们与自己产生冲突,他将果断抛弃前者,一切行动只为自己,这是为什么他“薄情”。薄情事件中「最过分的一件」是强奸兄弟的妻子,原因首先在李光头对林红既无爱、也无情,有的只是欲;其次在这件事既违背了母亲,又背叛了长兄。

李兰曾拜托宋钢看好李光头,否则他必吃牢饭。木受绳则直,父母双亡后,青年时期的李光头仍受着兄弟宋钢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我们还是兄弟。”然而时代推进,两人渐行渐远。就在李光头走上事业巅峰,操林红操到飘飘然仙欲死的时候,宋钢的自杀让他瞬间萎了,一下从床上炸开似的跳起来,之后他转让公司,不再碰女人,学俄语,学这学那,最后要带着宋钢的骨灰登太空。宋钢的死,把他从纸醉金迷、酒肉池林的欲望之地轰回了刘镇——“就是生离死别,我们还是兄弟。”不过其实可能只是放纵的虚无成了迷失自我的虚无吧。

林红这个人,前后对李光头看法转变,后来与李光头一起作欢,最后成了老鸨,系列事情容易遭人斜眼相待。

宋钢曾惊觉她跟李光头相像,确实林红也是个偏自私自我的人,区别是林红比李光头多些责任感和道德感。宋钢的葬礼上,她说“我只爱过你一个人”,她对宋钢确有真情真爱:明白宋钢为家做的贡献,也心疼他;虽然觉得李兰只是宋钢的后妈,但也会照顾到宋钢的感受改口;始终等着外出的宋钢回来,哪怕宋钢回来时没有赚到钱…她被侵犯,最初觉得羞耻,对不住宋钢,后来耐不住寂寞的空虚和快感的诱惑,抛下一切奔向李光头,为快乐的动物之欢,释放压抑的苦楚。年轻的她为了逃避恶臭的李光头,与仪表堂堂的宋钢结合,与宋钢的夫妻生活恩爱了半辈子,最后李光头还是杀进来,酿成一场悲剧。这场悲剧的受害者是夫妇俩,可谁身上的干系都不小。应了那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感受到自己用了好多个转折词 可以看出确实是复杂立体的人物人性了../

3强烈割裂感的情节符合人生给人的感觉

开头是低俗小说,发展着变成文革文学,中期一段言情小说,后面则是讲述二十世纪末期的年代感小说。觉得人生好像也是这样,不过如今的发展没有当时那么快。如果把时间流逝比作在一座大庭院中行走,这本书所描绘的当时真可称移步换景。

4现实启发

之前总是想,那些圆滑处世、左右逢源的大人,他们在青年时是什么样的呢?那些见父母病而不救、相互争夺家产的兄弟姐妹,他们小时候关系一点也不亲近吗?后来慢慢慢慢才清晰地认识到,不是没有坏小孩,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然有天生就善于称斤计量、欺压他人的人,比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多次的K;也有的是在社会里摸爬滚打后依着各种潜规则主动改变了自己,也有的是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丢失掉最原先的样子——那即便本亲近的家人关系渐远甚至反目也很正常了。这也是人生。

「人的真正名字是:欲望。」史铁生这么写,我在旁批注说:野心和欲望会某种程度上让一个人更精彩。野心其实也是欲望,人主要是欲望。这本小说的时代下的人物更是:宋钢欲望着为人,李光头欲望着钱和性,林红欲望着爱人,以及各种副角和小人物——每个人的行动转折都以某种欲望为诉求。

如果时代没有发展得那么迅速,宋钢和李光头的人生或许会颠倒过来,但这只存在于假设中了。没有人可以超越时代,人只能在时代镣铐下起舞,“我们登上不属于自己选择的舞台,演出不属于自己选择的剧本。”这样看来,人是不是只能等洋流潮水把自己冲到哪是哪了。但不,在哪上岸实际是个人奋力划水和海浪方向叠加的结果。划水的作用在海浪面前可能太微弱,但也许能改变一辈子的命运。镣铐之下,也请努力舞得精彩些吧。

余华在采访里说,剧本没法选,但台词可以选,台词可以改变人的一生。这个比喻让我想到剧本杀。玩家无法决定剧本的内容,但其发挥决定了游戏结局。去年秋冬时在树下,D的一句话竟然让我开始反思我自己。我意识到人物之间台词的交互,真的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改变某个人。

5雅俗共赏

小说开头描绘了很多不雅的画面,如果上一本读的是《活着》,几乎会怀疑这不是余华写的书,甚至就不是正经的书。后来见到有人将其解读为当时时代的一个侧写。我想或许有时候需要雅俗共赏吧。(不过还是觉得俗的部分太多太铺张 不懂用意 包括后面写选美大赛那里)

6宋凡平 李兰

宋凡平是一个太光辉、太正面、太能给人积极影响的人,这一人物的内核甚至能透过文字传给三次世界的我。文革那段看的特别痛心,「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摧毁给人看」,对宋凡平的遭遇和他的死亡的描写真是我看过最贴这句话的…如果这两位没有去世,宋钢和李光头的命运一定会大有不同。只叹。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撒旦探戈》读后感
  • 下一篇:《尼罗河惨案》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