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

2022-03-21 11:34:11  本文已影响人 

《悉达多》读后感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获得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图片来源:知乎

《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创作于1919年12月,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世界和人们都饱受摧残。说来也是神奇,我最近阅读的另一本书,《光荣与梦想》,写的正是一战后到72年前的美国社会。与《光荣与梦想》宏大的社会描述不同,《悉达多》并没有起伏的剧情,它的语言和想象力,优美得就像诗歌,引人入胜。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在《悉达多》这本书里,黑塞别出心裁地将佛陀的姓和名拆开,悉达多和乔达摩是两个人,前者是一个苦寻“我”,想要摆脱“我”的人,而后者是已证道的佛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关于认知的书。

书的一开始,悉达多是一个受到所有人热爱的婆罗门,但他心中却无喜悦,他对诸神有疑惑,他已经学会体认内在不朽的阿特曼(真我),但阿特曼在哪里,去哪里能找到它?无人能给悉达多指明通往阿特曼的路,即便在颂神祭歌中也无从寻得,婆罗门及其神圣之书包罗万象,但也没有关于通往阿特曼的知识。

在见到经过城邑的三个沙门之后,悉达多对抗父亲,带着乔达文加入沙门的行列。

这个时候的悉达多,对于众生是冷淡、轻蔑、不屑的,一切都是谎言,万物皆为虚幻,世界是苦涩的,而生活是折磨。他唯一的目标是堕入空无,在“我”的深思中听辨奇迹。

他遵从沙门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通过斋戒以及苦行来达到目标。他的灵魂嵌在苍鹭身上,钻进胡狼的尸身,他化为万物,历经死亡、腐朽和尘化,品尝轮回阴暗。他从“我”中溜走,融入万物,但总是在阳光下或月光中重归于“我”,在轮回中打转,重新被欲望攫获,他压制住欲望,却又收获新的欲望。

这段苦修让悉达多意识到:沙门中忘“我”是一种逃避自我的方式,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在酒馆里,在脚夫和赌徒处,都能做到,离开悟、解脱十分遥远。

悉达多和乔达文一同离开,去见佛陀。佛陀的法义是将世界这一条充满因果的永恒的链,一条从未有过任何瑕疵的链展现在世人面前:世界的统一,所有事件的休戚相关,大小事物席卷于同一潮流中,起源于同一起源,遵循同一生成及灭亡的律法。但是悉达多却犀利得指出这条因果链中的断裂之处:那就是佛陀获得解脱,正是因为佛陀获得解脱,悉达多才意识到,世尊佛陀的法义多叫人诸善奉行,诸恶莫作,但没人能通过佛陀的法义得到解脱。

他离开了佛陀和乔达文,继续寻求阿特曼,寻找大梵,寻找神性的终极之物,不过他现在有了新思路:摆脱“我”,战胜“我”,那么何为“我”?他对自己一无所知,如今他渐渐苏醒,他不再追求永远在对岸的真理,而是试图在现实中寻找故乡。

在这个苏醒之人的眼中,世界是美的,不再是深思的、寻求圆一的婆罗门所蔑视的现象世界中愚蠢而偶然的纷繁,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他要从头开始生活,但他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他,他无法再回到父亲身边,他从未像现在这样意识到自己是如此孤独。但他为这种孤独而欣喜,这是初生生命必须经历的痛苦。

悉达多要度过一条河,他在河边摆渡人的茅屋里过夜,第二天请求船夫渡他过河。他称赞这是一条魅力的河,船夫也赞成,船夫告诉悉达多,自己爱这条河胜过一切,它可以教会人很多东西。渡过河之后,他来到一座大城邑,决定跟着城中名妓迦摩罗学习她熟稔的艺术:情欲和欢爱。同时,他也开始替富商打点生意。

他接纳人们,将一切视为游戏,对世人以孩童或动物的方式生活既爱慕又蔑视。真实的生活与他擦身而过,无法触及,他不懂爱为何物,只有如孩童们的世人才会爱,这是他们的秘密。

后来,悉达多变得富有,但是他的思想却行至渐缓,他的感官和肉欲却愈加活跃,曾经的斋戒、等待、思考,这三种高贵的艺术被他遗弃,他变得易怒不耐,焦躁,无情,贪而不足,饱食无度。

悉达多浑身充满死意,只盼忘掉自己,得到安宁,他抵达河边,紧闭双眼,跌下去,迎接死亡,但却又一次醒悟。他明白为何作为婆罗门和忏悔者时,总是徒然得与自我苦斗。太多知识束缚住了他,他曾骄傲、聪敏、热切,总是先行一步,总是无所不知,充满智慧,神圣贤明。任何学问都不能让他获得救赎。他决定留在这条河边,做船夫瓦苏迪瓦的助手和学徒。

河水教会他:事件并不存在,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迦摩罗带着悉达多的儿子去朝拜佛陀的时候,被毒蛇咬了,死在悉达多的身边,悉达多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灭,刹那即永恒。他倾听河水奔涌,沉浸在往事中,被一生的时光触摸,簇拥。同时,悉达多成为了一个完全的世人:因为儿子,他学会了爱,苦恋着,在爱中迷失;因为爱,成为愚人,他感受到生命中这迟来的强烈而奇异的激情,遭苦难,受折磨,却充满喜悦,获得新生,变得富足。然而孩子有他自己的欲望和想走的路,从他身边离开了。

他理解世人,不再嘲笑他们的虚荣、欲望和荒谬,反而通晓他们,爱和敬重他们。

他在奔流的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记起了遗忘的往事:他在年轻时候是如何迫使他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的,他的父亲从此失去自己的儿子,孤零零得死去,这难道不是宿命的轮回?

河水笑着。是的,正是如此。一切未受尽的苦,未获得的救赎都会重来。苦难从未改变。

每个人都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河水痛苦地歌唱着,充满渴望地歌唱着,不断涌向目标,如泣如诉。

书到此结束。我昨天晚上读完,意犹未尽,今天上午重新而又更仔细得读了一遍。在一生之中,人的认知会经历无数次的修正,幼时的混沌;少年时的懵懂;十几岁时的自我意识觉醒:我与众人,我总是对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浑身都是棱角,看任何事都是不平;二十出头的时候,开始经历世事,我与众人的关系被拉近,但依然突出我与众人不同;等三十多岁了,才意识到,我就是众人,众人就是我,从古至今,人人如此,热爱自己,热爱众人。

然而,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沮丧的。“每个人都在奔向目标,被折磨,受苦难。”这句话让我觉得人生似乎毫无意义,我一个下午都在思索这个问题,真的毫无意义吗?当我走出家门,看着夜色之中闪烁的车流,却振奋了起来,每个人都满载燃烧的苦痛和无法满足的欲望,奔向目标,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事件的河流,生命的乐章,文明的大厦,怎么会毫无用处?对于全人类来说,文明的更迭,幸福指数也一直不断提升,为了人类幸福而斗争,而牺牲的人也从来没有缺少过(PS:想起那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只有庸人和愚人才会留恋过去,忧心未来,智者执着于当下,只活在当下。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岛上书店》读后感
  • 下一篇:读《红楼梦》 学教子方法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