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在鲁迅的许多小说名篇中都以主人公作为标题,如《孔已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为什么不用祥林嫂作标题呢?值得探究。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在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以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所做的一种迷信活动。恰恰在这欢乐繁忙的时刻,祥林嫂却竟然死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这种欢乐景象形成了一个鲜明对比。这篇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人物的叙写情节的发展都与祝福密切相关,作者围绕它叙述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把祥林嫂的死置于祝福的欢乐气氛中,以乐写哀,用反衬的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封建思想吃人的本质。小说以“祝福”为标题意义更加深刻,既囊括了小说所要叙述的中心内容以及与这些内容相关联的人和事,又让人们看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活生生地把祥林嫂毁灭的过程。人们一定要问:祥林嫂为什么要在“祝福”时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谁把她逼上了绝路?详读小说自有答案。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当时的时代是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这时候,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的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几千年的精神枷锁依旧没有改变。在旧中国,封建思想对妇女是有严格要求的。如“贞节”观念,封建思想要求妇女必须自始而终,当时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侍二夫”,也就是说一个女子一生只能嫁给一个丈夫,这就是贞节,即使丈夫死了也不改嫁这就是守住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节胜过生命。还有三从四德的观念,在封建时代,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祝福》这篇小说的人物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小说中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发生的。
这篇小说是鲁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我”,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以深刻的笔触,展现了旧中国一个劳动妇女祥林嫂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悲剧的一生。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人有一种亲切感,让人感到故事的真实可信。
这篇小说的情节梗概是这样的:农历新年前夕,我回到了故乡鲁镇,虽说是故乡,然而已没有了家,只得暂且住在本家长辈鲁四老爷家。一天下午,我遇到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她向我询问人死后是否有灵魂,我很吃惊,支吾以对。然而,两天已后除夕之夜,祥林嫂却竟然死了。震惊之余,我回顾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是一个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他出卖,她被逼出逃,来到鲁四老爷家做拥工,因干活勤快,深得雇主鲁四老爷及四婶赏识,祥林嫂自己也过上了一段舒心的日子。但很快她婆婆找来,并把她绑走,卖到偏僻的贺家墺,嫁给了贺老六。贺老六是个淳朴忠厚的农民,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伤寒病复发死去,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丧夫失子后,夫家的房子又被收回,祥林嫂无家可归,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勉强收下她。然而,遭受重大击的祥林嫂已不如先前灵活勤快,四婶也开始对她不满,尤其是鲁四老爷,认为她“伤风败俗”,年终大典不允许她参加祝福活动。
鲁镇的人们也对她投以鄙弃的目光,起初人们对她的悲惨遭遇还有几分同情,时间稍长便把她当做笑柄。柳妈是鲁四老爷请来的一个帮工,她对祥林嫂说,祥林嫂死后,阎王要把她锯开分给她的两个丈夫,这话让祥林嫂充满恐惧,柳妈也告诉了她的解救办法,到寺庙里捐了门槛就可以救赎,一切罪过皆可免除,祥林嫂把所有积蓄都拿去捐了门槛,她很高兴,以为从今以后就可以从新做人了。可是,年终祭祖、祝福的活动四婶仍然不让她参与,从那以后祥林嫂彻底崩溃了,恍若行尸走肉,流落为乞丐。
在除夕的鞭炮声中,祥林嫂惨死在街头!
读完这篇小说,我们对里面的人物、情节以及发生故事的环境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它有三个要素,也就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较长的小说还有序幕和尾声,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祝福”这篇小说完全符合小说的三个要素,另外在故事情节里还有序幕和尾声。序幕写了祝福的景象,鲁四老爷和书房,揭示了祥林嫂生活的典型环境,为祥林嫂的悲剧发展提供了背景。尾声,写了祝福欢乐的情景以及我的感受,深化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这篇小说比较长,写的内容也很多,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按照文章的情节顺序依次是: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很明显,这篇小说把结局放到了开端的前面,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把主人公祥林嫂惨死的悲剧告诉读者,设下悬念,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在死前会提出那些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是读者急于探根求源想要了解的,从而使读者产生读下去的欲望。这样的叙述方法,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一边是鲁镇年终祝福热闹繁忙的气氛,一边是祥林嫂在富人一片欢乐祝福中寂然死去,乐景衬哀情。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不但没有感到悲伤,反而引起了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这篇小说的转场巧妙、自然,值得学习。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用精炼的语言,引入对祥林嫂的追述,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小说由倒序转为顺序。
这篇小说涉及的人物不多,然而性格各不相同,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对造成祥林嫂惨死的悲剧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一生多难,夫死被逼出逃,抓回改嫁,夫又死儿也亡,家庭的变故使她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祥林嫂被婆婆逼迫初次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一个吃苦爱劳很容易满足的女人。在鲁四老爷家虽然又苦又累,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与她出逃时“青黄脸”形成一个鲜明对照,反衬出婆婆的严厉以及对她的虐待,暗示了她出逃的原因。就是这样一位性格温顺、心地善良,只为衣食而整日奔波忙碌无有所求的人,在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下,仍然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在本文中着墨不多,但形象鲜明。小说的开头说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点明了他的身份地位——鲁镇的霸主。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他书房里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写的不错,他做到了吗?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伤风败俗”、“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是一个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大骂革新党还有康有为,充分说明了他是守旧派。他迂腐,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虽然在肉体上没有折磨祥林嫂,但在年终大典不让她参与祝福,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迫害,让她生存的信心彻底毁灭了,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鲁四婶是鲁四老爷的贤内助,他对鲁四老爷的话言听计从,帮助鲁四老爷剥削、压榨穷苦百姓,头一次留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做仆人,是因为她“顺着眼”能干,能给他家创造财富,并非惜怜穷人,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这就说明,四婶把祥林嫂只当作一件赚钱的工具,当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便一脚踢开,毫无人性,充分暴露了地主、资本家剥削人的本质。
祥林嫂的婆婆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也是一个心狠手辣、颇有心计的女人,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堂而皇之地拿走了祥林嫂的血汗钱,为给儿娶媳妇不顾祥林嫂的强烈反对,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这是旧的家长制度在作怪,是封建思想的具体体现。
柳妈是一个穷苦善良的人。为了生计,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让祥林嫂捐门槛,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不但没有帮助祥林嫂走出阴霾,反而帮了倒忙,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通过以上对小说的人物分析,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对造成祥林嫂惨死的悲剧结局,鲁四老爷、鲁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等都有罪责。生活在祥林嫂身边的人们,谁也无意逼死祥林嫂,但确实是这些人把祥林嫂逼上了绝路,在黑暗的旧中国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它毒害了所有的人,而就是这些人,受封建礼教的驱使,又在不自觉的害别人,他们不约而同地织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吞噬着祥林嫂一类善良的、不幸的弱者。这些人是封建礼教的执行者。所以,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我们生活在新时代,这种悲剧是不可能发生的,党和政府对老百姓是十分关心的,有许多惠民政策,在农村有粮补、低保、五保、合作医疗等,使百姓有病能看、衣食无忧,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言为心声,作品是作者感情地流露,思想地展示。《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向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投向的一枚重型炮弹,其写作意图是在于揭露"四权"(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中国妇女的迫害。这四种权利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从不同角度表达出了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约束和制约,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妇女的同情,要求彻底打碎束缚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改变那不合理的社会,建立一个新中国,让人们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上一篇:读《金瓶梅》有感下一篇: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