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赵姨娘的眼泪

2021-08-23 07:27:37  本文已影响人 

《红楼梦》读后感:赵姨娘的眼泪

每次看红楼梦,当看到探春远嫁时,听到那一声“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我总是止不住泪水涟涟。

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子,才刚含苞待放,还没完全长成,就在心不甘情不愿毫无选择也没有反抗余地的情况下,硬生生被嫁到陌生的远方!将要面对的那个藩王到底是个暴君还是明君?是个贪婪之徒还是谦谦君子?是个油腻大叔还是翩翩少年?是目不识丁还是学富五车?未知!这孩子此去的路上水土服不服?对藩地的气候适应不适应?她说的话那里的人能否会意?她在那里会不会受到折磨?一切未知!遇到这种情况,至亲骨肉总是不由自主地往坏处想,挂心、担心、揪心、闹心、烦心,会时时萦绕心头久久不去。

探春眼泪婆娑,一步一回头,无助、无奈、也无法,忍着内心的悲痛、恐惧、忐忑,无奈地走向那艘飘摇的船只,从此如离群的羔羊,即使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喊破了喉咙哭哑了嗓子,家里人也给不了半点帮助,送不上半点温暖。作为母亲,即使是像我一样,与探春不相干的母亲,想到这儿,也已泣不成声!

两国之争,胜败难料。在那个时代,败者为了使自己不会被打得更疼,常拿柔弱无辜的女孩子去讲和。所谓的和亲,亲也还罢了,如果不亲呢?那年幼的孩子不就掉入了虎狼窝里?!多么残忍!我不忍往下想去。

南安太妃自己有女儿,可是她不舍得自己的孩子远嫁,却巴巴的跑到贾府来收探春做义女,然后代女远嫁,这是清廷式的自私!在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时代,探春只得无奈地应承下来,到这时,南安太妃的脸上乐开了花。因为探春这一去,就可以换回她那被俘的儿子南安郡王,她就可以一家团聚。

船就要起动,探春就要离亲别土,她无语凝噎。可是这时的南安太妃大概只想到了自己的儿子很快就会被换回来这件事,她的脸上满是满足的笑容,丝毫看不到半点的牵挂和不忍,这时候,我真的很想将巴掌扇到南安太妃的脸上!

贾母虽内心沉重,但还是得强颜欢笑;王夫人神情暗淡,但还是得强打精神。一干送行的人们,都以各种凝重的表情表达着自己的不舍。但这时最打动我的,却是贾府里那个最不受待见的赵姨娘。这个身份低贱的女人,因为是妾身,也因为自己的倒三不着两,经常被自己的亲生女儿探春怒怼。

可是,在打从她知道探春要被迫远嫁的那一刻起,最伤心、最牵念、最不舍得探春的人,却是她!她的揪心和悲痛是不由自主的、难以抑制的,毫无做作,毫无功利、毫无表演的成分。

在船儿就要离岸的一刻,宝玉拉住他的三妹妹千不舍万嘱咐,赵姨娘也情不自禁想冲下台子去拉住她的女儿,可是“顾全大局”的王熙凤立刻拉住了她,且拿眼睛使劲斜楞她。或许这个“明事理”的二奶奶认为赵姨娘这个身份不该、这个地位不配、这个人不能这时候去接触已成为准王妃的探春。赵姨娘只好胆怯的哽咽着缩回了脚步。这时候我很想对着王熙凤说一声:“你好过分!”

赵姨娘是红楼梦里唯一的完全反派的人物,她无知识无文化,无眼界无胸怀,无格局无肚量,她行为莽撞,言语粗鄙,行事猥琐,嫉妒成性,整天怨天尤人,争权夺利,崇神弄鬼,上位不了便打儿怨女,她就是妥妥一个没脑子的二百五。可这时,我却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因为这眼泪里溶解着不掺假的母爱!

也因为这真挚的母爱,把她素日里嫌她的心淡了许多。真爱面前人人平等,凭她再怎么卑贱,她的骨子里也有着母女情深啊!

“奴去也,莫牵连,奴去也,莫牵连!”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探春走远了,这竟成了她与家人的最后一面。她走后,贾家败落了,府里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出家的出家,被卖的被卖,只有她结局未知,但愿应了宝玉生日时她抽到的那个签上所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愿她能逢凶化吉,一路安好。 

返回名著读后感列表
  • 上一篇:《史记——张丞相列传》读后感
  • 下一篇: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