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观后感

《河边的错误》观后感1800字

2023-10-28 08:12:06  本文已影响人 

《河边的错误》观后感

上映第一天,10月21日,我去电影院看了《河边的错误》。

从电影一开始,让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刑侦破案的故事。但电影其实并不是要为观众展示这个破案的过程,其结果并不重要。因为这个案件最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如果在现实中绝对是一个失败的警察故事。

但是我从这个电影中隐隐觉得,通过杀人案件是要向人们说明一些隐藏在我们的心里,却不能给别人说出来的感受和事情。

其实人们也许会隐隐觉得,舆论导向有时候完全可以掩盖事实。大部分人在承认的同时,往往不会为事实做辩解,也许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赞同舆论导向,但是人云亦云的风潮之下,人们为了内心的安全感,愿意接受舆论制造出来的一切。

电影围绕四个人的死亡案开展。第一个被杀死的人是幺四婆婆,她诡异地死在河边,脖子上挨了一刀。在刑侦队长马哲的带领下,整个刑侦队投入了紧张的破案进程。经过现场模拟,发现能拿得起刀子杀人的凶手是一名壮汉。恰恰在当天有人看见幺四婆婆收养的疯子手里提了一把刀,刀上有血。刑侦队把疯子带回了警察局,无论怎样审讯,好吃好喝的招待,疯子就是一言不发。因为他是疯子,刑事惩罚对他不起作用。两三天后,刑侦队只好让村民把他领回了村子。事实摆在这里,疯子有作案工具,有目击者,就是不能给他定罪。在类似于舆论导向和事实的能量交锋中,对马哲的思维造成了干扰。并且他的工作环境也是非常不尽如人意,上级让整个公安局搬到了一个电影院,非常搞笑的是让他们的办公室就搭建在了舞台之上——这是一种讽刺和对比,破案是一个追求真相与犯罪内在本质的过程,但是让破案的刑侦队员们整天在舞台上工作,仿佛是要把那些沉入事实真相的工作展示给众人一样,这在能量层面上是对警察心理状态的瓦解。

在幺四婆婆的死亡现场发现了一个包,包里有一个录音磁带。顺着这个线索,刑侦队找到了一个名叫钱玲的女孩儿。她在磁带中称呼的男人叫王宏,是她的老师——他们的关系是师生恋,不被世俗所承认。为了不让他们的关系公诸于众,王宏主动跑到公安局承认,并且积极配合调查。但是王宏做的这一切完全阻挡不了他们的关系被周围反对的人们知道。尤其是钱玲的妈妈,天天和钱玲为此事吵架。于是王宏到河边自杀,给钱玲写了一封浪漫、忧伤的信。

第三个死去的人是理发师许亮,他有异装癖。在幺四婆婆被杀那天下午,他头披大波浪假发和女士服装,在河边奔跑。被王宏看见,并告诉了刑侦队。但他没有作案时间,马哲对他进行了一番调查之后放过了他。但是许亮在多年前曾被误判过而蒙冤入狱七年时间。这一次他拿出大无畏的精神要求警察抓他。看到马哲要对他进行刨根问底的调查,他索性服安眠药自杀。马哲赶到医院代替家属签字,救回了他一命。他康复之后兴高采烈地找到马哲送给他一面锦旗,意思是感谢救了他一命。但是几个小时后他头戴大波浪假发,从电影院的楼上,瞄准马哲的车一跃而下,在马哲面前殒命,他死在了马哲的车顶上。徐亮是个狠人——“我要感谢你救了我一命,我还要用死亡感谢你让我的隐私公布于众。”

在刑侦队上级领导的催促下,此案了结了。疯子被抓进了精神病院,仿佛一切都很完美。但是疯子又从精神病院逃跑出来并用一块石头杀死了当初向刑侦队报案幺四婆婆死亡案件的小男孩。这一次是有更加清晰的目击者目睹了疯子拿起石头拍在小男孩儿的脸上把他砸死的过程。这个结果让马哲心生恐惧。精神病人可以随便杀人,并且不负刑事责任。

马哲受了这样的惊吓,神经出了问题,出现了幻觉。他幻想疯子追踪他,他拿出枪,射出四颗子弹,杀死了疯子。神经高度紧张的他跑去向上级报案,坦陈自己杀了疯子。在幻觉中,他还看见上级像个疯子一样,在千万只乒乓球倾泻而下的场景中,像抓彩票一样随便拿起一个乒乓球上面写着三等功——这是马哲心心念念的工作的奖励,在他的幻觉中以魔幻的方式出现了。其实也反映了,上级的管理方式非常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对马哲求真务实的心情造成了干扰和伤害。马哲很认真的告诉上级说:“是疯子安排了这一场凶杀,是疯子让他拿着枪杀死了疯子。”此时此刻,疯子和上级没有区别。

此时马哲怀孕的妻子被检查出胎儿基因突变,有畸形的可能。马哲也面临着留下还是重新再要一个孩子的选择。在妻子的坚持下,他们准备迎接这个有可能出现残疾的孩子。这个事情和案件的发展仿佛有一种潜在的联系。基因突变就和案件发生的变化一样,被一种说不出来,但人力不可控的因素所困扰。

于是马哲总是做噩梦,其中一个梦让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来到河边,那几个死者站成一堆,包括幺四婆婆、许亮穿着大波浪的打扮、王宏、钱玲、疯子、小男孩。看到这几个人在一起对着自己哈哈大笑,充满嘲讽,梦中的马哲惊慌失措,他拿起长木杆儿上拴着的录像胶带投入火中。胶带是记录的事实真相的,在梦中他把真相用火销毁了。预示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只存在于另外一个异形世间,而这些事实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折磨着在人间的人们。


马哲知道自己面临精神崩溃的边缘。他向自己的助手下达了命令,让助手全盘接手自己的工作。自己跑到幼儿园接妻子下班,从此关注于家庭生活。一年以后,妻子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那个孩子看人的目光有点瘆人,小说《河边的错误》的作者余华老师对此评价说:毫无疑问,他们生的这个孩子恰恰就是那10%的可能性中的有缺陷的孩子。

电影的结尾,马哲说了一句:”这真有意思,呵呵。”

电影的侧重点并不是追究凶手是谁,而是在深挖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潜意识。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重视的,放弃对结果的追寻,我们才能真正置身于真实中。心灵的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一个“正确的结果”。心灵的需求是一个软性的需求,可以超越法律,但是承受不了心灵的创伤。就好像一个拿着王牌通行证的人,但是别人一个眼神杀就可以置他于死地。最脆弱,最强大的形象不过是如此了。

面对违反人性却受到法律保护的人和事,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这些在潜意识里苟延残喘的渴望,是不是打到了你的内心深处呢?

返回观后感列表
  • 上一篇:《发条橙》观后感12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