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长篇小说《饮食男女》读后感

2017-09-05 09:23:42  本文已影响人 
长篇小说《饮食男女》读后感
岩波



夏康达

岩波的名字,读者或许并不熟悉,《饮食男女》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但读了这部作品,你一定会感到作者决非一位文学新手。他的文字功底、文学涵养,文化底蕴,都有相当深厚的基础,是不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砺所不能达到的。
按一般规律来讲,小说作家大抵先从短篇到中篇,待到创作长篇时,往往已进入成熟期。(当然,不是说不写长篇就一定没有成熟,反之写了长篇也未必已经成熟。)岩波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他做过不少文字工作,但很少写作小说;这一次颇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势,拿起笔来一气呵成便推出了这二十多万字的长篇。
这并非偶然。岩波正当中年,参过军,转业后长期在国营商业公司工作。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商业基层单位的生活是何等熟悉。有位知名作家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曾说,要挖一口深井。岩波这二十多年的工作与阅历,就是一口泉涌不绝的深井,时时在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一旦喷薄而出便文思如潮,纵笔驰骋即成长篇。二十多万字当然还不能说是鸿篇巨制,但对一位业余作者来说,不是轻而易举的。
作品的价值主要不取决于作品的篇幅。重要的是,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期商业体制改革所引起的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不仅在经济层面上予以展示,更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作深层开掘,在反映现实、讲述故事时,始终努力将笔锋穿透到对人性的探寻,使作品更具哲思。这也不是偶然的。岩波作为一个商业系统的干部,却对哲学情有独钟(或许并不亚于对文学的爱好),曾几次到高等学府进修。对于这一点,细心的读者也是不难发现的。
若从读者的审美欣赏角度来讲,那么,我认为小说最成功的是对人物的塑造。主人公白明刚贯串始终,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有思想,有能力,想有所作为,却步履维艰,进退两难。他面前有机遇,也有陷阱,有时机遇本身就可能是陷阱。复杂的社会现实造成他复杂的性格与心态。他的人生困惑在当前有相当普遍性。在领导干部(局级)形象中,尤则师与余不群都有鲜明个性,我认为写得都不一般化。尤其余不群,像这样心理阴暗、心术不正的干部,是改革事业中最危险的蛀虫,而他们往往披着最冠冕堂皇的外衣。这种人在生活中决不会戴上坏蛋的脸谱让你一眼看穿,所以作品中也最忌用脸谱化的手法来刻划他们。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如能再多用些笔墨写得更深透,当然更有艺术价值和警示意义。女性形象中,对袁洁的用墨不是很多,但她的正直干练和性格特色已经给读者留下了较深印象。作为一个青年干部,米湘的形象颇有新意也颇有深度。我不想在这里多加评述,读者对她肯定会感到兴趣且颇多感慨的。米湘这样的当代女性可以说是当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她们决不是所谓的坏人,因而这种“必然”更让我感到无话可说。作品中还有其他各色人等,都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各人进行自我表演的。这种非静态的人物刻画,是我国小说的传统写法,是适合我国民众的审美习惯的。
上面说到“挖一口深井”,这主要是指作家的生活面,如从知识面来讲,则是越宽阔越好。创作长篇小说,虽然难以做到像《红楼梦》那样成为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但作者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是肯定不会成功的。就此而言,岩波在作品中所显示的文化造诣,也是不会让读者失望的。即使从生活领域讲,“挖一口深井”并不是说作家只需要他所熟悉的一个生活基地。社会生活像自然界的生物链一样,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作家完全可以从某个生活领域出发跨越到更加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岩波的下一部作品将会向读者展示一个新的生活场景,在艺术表现方面也会呈现一个新的风貌。
近年来文坛风行官场小说、反腐小说。《饮食男女》既涉及“官场”,也意在反腐,但我不想把它归为上述某类小说。它只是撩开生活帏幕的一角,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世态和各样的人生。或许这也正是小说的真谛吧。
小说完稿后,我推荐给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资深编审李子干兄。现在文稿即将付梓,岩波嘱写序文。我作为此稿的第一读者,便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权作短序,并将作品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2002年4月15日于天津师大
【相关评论】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读岩波长篇小说【饮食男女】》

  梧桐书屋

  中国的改革始于1978年中央三中全会。28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奔涌在中国大地。这是令世人震撼的时代。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形成了这样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措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但是,这场改革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接受,也不是一开始就平坦顺利的。毕竟,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既得利益者,就是众多不得不首先参与其中的人群中,坚决反对的,冷嘲热讽的,消极旁观的,裹足不前的,忧虑重重的,借机混水摸鱼的,趁势投机钻营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面对这场改革,每个人的灵魂都受到了洗礼。如果用高尔基《海燕》里描绘的海鸥、海鸭和企鹅,当然还有勇敢的海燕,来比喻改革大潮中的众生相,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让我们来重温其中的几个段落——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回过头来看看,多么相似?多么形象?我们身边不是到处都有着类似海鸥、海鸭和企鹅这样的人吗?如果反省一下,就连我们自己,也未必一开始就是勇敢的海燕吧。
  这是不奇怪的。要知道,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国后几十年里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等等等,曾经何其牢固地扎根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广袤的土地上。改革是向这一切挑战,是要冲击根深蒂固的这一切,谈何容易呢!
  但是,改革终究是要一往无前的。因为这是共和国必然的选择,是人民必然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所以,这是震撼世人的历史潮流。
  这样的岁月里,生活是何等丰富多彩。表现这个时代人们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岩波先生的长篇小说《饮食男女》就是其中较为出色的成功作品之一。
  《饮食男女》中的主人公名叫白明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翻过来念就是“刚明白”。难道不是吗?许许多多的人,不都是被改革大潮裹挟着一直到后来才刚刚明白的吗?当然,这只是作者别出心裁的一个小技巧,含蓄着这样一层意思而已。这部长篇小说真正的成功之处,却在于它丝毫没有刻意地玩弄技巧,而是真实地表现了生活中的人们,艺术地却又是真实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作品没有恣意编造离奇古怪的情节,更没有媚悦流俗的低级趣味,而是以对生活的尊重,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对读者的真诚,讲述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故事。惟因如此,这部作品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身边的你我他,事件真实可信如同亲身经历,情节引人入胜好像亲眼目睹,细节逼真生动令人难以忘怀。不能不说,它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小说《饮食男女》以百松市商业局机关搞“三定”(定职能、定编制、定人员),实行改革的进程为背景,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在改革大潮中悄然嬗变的现实生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一个地区、一个局部人们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白明刚“过去就搞过改革,那时是日用百货、饮食和肉蛋菜改革的时候。因为不认同老处长的一些做法自愿下了三产公司。他和袁洁是同龄人,是在外地上的大学。人虽年轻却很犟,不是谁都说得动的主儿。这一点和袁洁很相似。后来提了副职和袁洁搭伙(搭档)真还干得不错,让袁洁看出白明刚是具备一定潜力的。”
  本来,商业局局长严以宽打算把三产公司经理袁洁调回到负责政策研究的机关三处任处长,协助三定工作,同时准备后边的体制改革。袁洁在考虑考虑的时候想请副经理白明刚也回到三处任副处长继续搭档。白明刚虽然很敬重这位女性上司,却不情愿回机关。后来,“袁洁调到市里了,局领导又安排白明刚到三处任处长”同时兼任三产公司经理,把他推到了改革的前沿。
  究竟接受不接受这一安排?白明刚没有理会来自各方面人士的种种意见,决定推辞。但是局党委书记老耿“找白明刚谈话”,“老耿道,这些年,还没见过你这么固执的年轻人!是党员吗?是党员就得讲点组织纪律性对不对?你的要求我想着,但眼下工作先干起来,决不能耽误!白明刚对此无话可说了。对袁洁可以拒绝,哪怕她再怎么欣赏他。而对党组织的决定,能说什么?只有心悦诚服地点头表态,耿书记您放心,既然党委这么信任我,我不干则已,干就会好好干的。老耿道,这就对了嘛!”
  白明刚起先之所以想要坚辞是有原因的。“前些年,白明刚从大学毕业后分回百松市,进了商业局。在基层锻炼了几年被抽到机关,不久就参与了改革,那是商业局的第一次改革,白明刚就在三处。领导们缺乏经验,下边人们也没有承受能力,因为一些用现在的眼光看起来根本不算什么的小事没有摆平,人们闹将起来,成群结队涌向市政府。设计、起草方案的是两个老处长,因为伤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被人泼了一脸热茶水,还差点没挨了打。”
  “其实,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白明刚不是没提自己认为是补台的意见,但是他太年轻,不被理睬。那时他确实太年轻了,太不成熟了,他以为找到了施展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机会。人们喊改革,赞改革,为改革叫好,逮着机会就回顾改革给国家、企业带来的若干变化。白明刚终于站到了改革最前沿,怎能不亢奋。那些日子,白明刚天天吟诵辛弃疾的句子……很有一番豪情。该不该他说话都说,该不该他拿意见都拿,两位处长反感了,道,小白呀,闭一闭你那宝贵的金口吧!即使他说得再对也引不起重视了。”
  “就这样白明刚去了机关三产。去了三产,吸取一点教训,夹了尾巴做人,一心一意给袁洁当助手。”
  这一次会怎样呢?白明刚终究没有失去血液中流淌的豪情壮志,当他领命担任三处处长,走到改革前沿的时候,他作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继续往下读吧。作者为我们铺开了一幅真实生动的生活画卷,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向我们走来。
  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灿烂的阳光。这个世界始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的世界,你怎样辨识、怎样选择?怎样抵御诱惑、冲破迷惑、驱赶困惑?这个世界始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争战的世界,你怎样生活、怎样前行?怎样挣脱目眩、看清目标、抵达目的?
  改革,并不是一首只有理想主义的诗篇。人性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并存与争战体现在改革的全过程。纵然看不见硝烟弥漫,它依然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战争;即使听不到惊涛骇浪,它仍旧是奔涌激荡的潮流。
  白明刚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很难简单地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真实的人性,尽管各有其虚假的面具。机关里的人际关系以及相关联的人际关系网错综复杂,其核心无不与利益相关。在白明刚主动融入这个群体的过程中,三产公司曾一起共事的会计米湘施展魅力靠上身来,越走越近;希望改革后能够留在机关里的人们,千方百计拉拢白明刚;处长之间出于忌妒排挤、诬陷白明刚;两个副职(副局长尤则师和局党委副书记余不群)都打算抢占商业局一把手的位置,在竞争中巧妙利用白明刚;偶尔邂逅的女士得知白明刚的身份后,软硬兼施强逼白明刚;困难企业的领导渴望改变面貌,冀望说真话的白明刚……
  在改革接近尾声,即将大功告成之际,白明刚帮米湘老公出国而被骗;有偿借出的一部分资金也因该企业经营失误而无法追回,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白明刚顿时晕了过去,被送进医院。经诊断是“高血压”,“局部出现脑血管出血”,虽然医院及时救治平稳了病情,白明刚却处于沉睡状态久久不能“清醒过来”。
  白明刚住院期间,爱人出差在外,联系不上,“是处里的梁欣一直守在身边”。来探望他的大多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排不上、甚至有些不得烟抽的人”,“他们都不在个人的仕途问题上过于苛求,都给人老实厚道诚恳听话的感觉,所以就减少以至没有那么多的争斗和是非”,“他们来看望白明刚,絮絮叨叨说了许多淳朴低调的安慰话,有的还眼里含了泪水”。“他们来看病号,买了几篮鲜花,以白菊最多,看上去洁白高雅,符合白明刚的欣赏习惯,恐怕最便宜也是个重要因素。几袋水果也是最一般的橘子苹果。梁欣明白,这些人没处报销,都是掏自己的口袋。这就尤其让人感叹,让人恹心。”
  相反,曾经称白明刚为“老弟”,当面说“你也一直是我心目中很有前途、印象很好的年轻人”,“知道白明刚爱读书,常常到三产公司和白明刚交换新书”的“局党委副书记余不群”,这时却一反常态,仿佛终于找到了满足自己野心争当一把手的契机,施用高超手段整治还在医院昏迷不醒的白明刚,借此治住对手火中取栗。
  余不群能够如愿以偿吗?白明刚为改革所作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吗?小说结尾告诉读者百松市领导终于看清商业局弊病所在,下力气改革调整。但是改革调整后的商业局究竟会怎样呢?白明刚什么时候能够苏醒过来呢?他日后的命运又将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留给读者的一个个悬念。
  小说《饮食男女》通过对商业局局处两级人物形象的刻画,向读者揭示了领导层中的腐败不仅仅表现在贪污受贿、生活作风等浅层的问题,还表现在人们往往不好识别,或无可奈何的层层做假这个更加致命、更深层面的问题,引人深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部小说正是现实生活中官场的真实写照。
  小说最后一节有这样一段话——“张玉这几天全弄明白了,话也就多起来。她对梁欣说:白明刚的事情,让身边这么多人掀去盖头洗尽铅华,露出一张张苍白的势利、善变的脸孔。从一个小小的百松市商业局看全国,咱们这么大的国家,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任重道远啊!改革吧,把力度再加大些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张玉在小说中是不起眼的角色,她只是一位普通教师,白明刚与外商谈判时曾临时担任过翻译。“改革吧,把力度再加大些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既是守候在白明刚病床旁的张玉由衷的感慨,也正是作者的心中之言。其实,这难道不是共和国人民发自肺腑的呐喊吗?
  是的,中国的改革正是一场“暴风雨”,是一场向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建国后几十年里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等挑战和冲击的“暴风雨”。
  当你读完这部小说,难道不也是有这样一种冲动,从内心深处呼喊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我想,这或许正是长篇小说《饮食男女》的价值所在。
  长篇小说的创作总会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饮食男女》当然也不例外。这部小说给我印象较深的缺憾是“赴港事件”这个情节。
  小说第六节是这样描述这个“赴港事件”的——
  那是一年前,市里组团赴香港考察市场,袁洁受命参加了这个考察团。考察完毕将要打道回府的时候,袁洁在宾馆过道里捡到一个不大的蛇皮文件包。这个文件包拉锁是打开的,能够看到里面有一本支票和很厚的一沓港币。
  袁洁二话没说就找到领队——市政府办公厅的两位秘书,交了出去。过后,据说是一位港商,大腹便便地操着北方人听不懂的港腔前来道谢,并赠送袁洁五万港币做为报酬。
  袁洁哪里肯收?双方推来让去相持不下,直闹到领队那里。
  领队便把袁洁拉到一边耳语说,我们打长途请示过领导了,领导做主说,收一点也不为过,就收五千吧!
  袁洁正色道,拾金不昧是国人的优良传统,给我这个继承传统的机会不行吗?
  她不仅分文未取,还面有愠色拂袖而去。让两位领队在港商面前真有些尴尬。
  等到进了市政府大院以后好久,袁洁才从一位主管领导嘴里获悉,那个“港商”就是我方人员,上述一切不过是在对青年干部进行一次品行操守和心理素质的考察!
  当然,即使知道了内情,也没有引起袁洁精神上的震撼和心理上的不安。因为这些年来,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始终恪守不渝、乐此不彼。她决不是为了做秀、为了附和什么才这么做。可能就对了,也可能就错了。对与错,都可以理解为顺理成章或者歪打正着。因此,她的心态出奇地平和。
  但是,恰恰就是因为“赴港事件”才引发了办公厅领导对袁洁的浓厚兴趣,一直派人多渠道跟踪了解,又得知她的组织、策划能力十分出色,便又有了这次百松酒店开业庆典的暗中观察……
  这个情节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可取。
  首先,不能不说,派人冒充“港商”,刻意丢失“蛇皮文件包”,用这样的方法来“对青年干部进行一次品行操守和心理素质的考察”是荒唐可笑的。哪一级党委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考核干部呢?难以令人信服。这个情节首先给人的感觉是不真实。
  另外,类似的情节在一部香港电视连续剧中曾经用过。片名我记不得了,情节还有点印象。那是一位富豪,某企业集团的董事长为了考察一位青年人,故意丢失一个鼓鼓囊囊的钱包让青年人检到。青年人当然是千方百计找到了“失主”,完璧归赵。作为一个富商,这样做倒不足为怪,但是作为一级党委用这种方法就可笑至极了。
  小说的创作忌讳雷同,那会使自己的独创性减分。一般来说,别人用过的情节、细节等,在创作中一定要尽量不采用,甚至小说语言都要力求与别人不同,尽力体现自己的独特性。
  虽然这么一个缺憾并不会使整部小说逊色,即通常我们所说的瑕不掩瑜,我还是建议作者修改或者删去这个情节。
  不论怎么说,长篇小说《饮食男女》的创作是成功的,是值得一读的。我注意到作者的创作很勤奋,近来还有两部长篇小说和一篇短篇小说发表在原创基地,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还没能够一一拜读。来日方长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何陋之有----读梁实秋《雅舍》有感
  • 下一篇:读《郁达夫散文》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