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鲁迅、看余秋雨、看郑世平,同时看几本书,也是有点贪心了。但是这几本书,都是一篇一篇独立的,轮换着看,也无妨的。三位作家,三种风格,三部作品,三种模式随意切换。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人文。有理性的启迪,有感性的代入。
鲁迅的书评、读后感,我写过很多。但是我在读后感里没有写过的是:他的作品最打动我的,比文学性、思想性更打动我的,是鲁迅的那种旷世孤独。鲁迅骨子里是一个孤独的人,这我说过的。而这种孤独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照见了自己的孤独。张爱玲也孤独,她的孤独是一个冷傲又敏感的小女人的孤绝。三毛也孤独,她的孤独是一个浪漫而又任性的女人的绝望。恣意人生?人生无法恣意的。至少不能恣意地活着,所以三毛选择恣意地死去。而鲁迅的孤独,是在黑暗中几乎看不到同路者、一个人踽踽独行的那种深沉的悲凉,更是在绝望中,以希望做盾的悲壮。我不知道我的孤独是什么?但总归,我喜欢孤独的人写的作品,我觉得他们的孤独和我的孤独互相呼应。
看了余秋雨的几部作品。他的书我很喜欢看。但是他的书我不敢评价,越是喜欢越不敢胡乱写。虽然以前也评过一点点,但是后来发现,所有的评价,都是妄加评论。因为他的高度不是我能够企及的,太渊博了。我真不知道一个人的大脑怎么能够容纳这么多东西,博古通今的。我就时常感觉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坏,看的书也实在少得可怜,况且全记不住。况且他还不只是知识渊博,文笔我也很喜欢,既有充沛的感情,又有一种冷静的逻辑性,而非一味廉价地煽情的那种作者可比。既有诗一般地画面感,又有哲学书般的纵深度。比如“我们站起身来搓搓手,自责身为大河文化的子民,平日太不知爱惜。不知爱惜那清晨迷蒙于江面的浓雾,不知爱惜那傍晚摇曳于秋风的芦苇。”;比如“人类有比常识更长的历史、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我默默地看着这两个从脸色到服装都很像沙漠老树根的老人,向沙漠走去。”;“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伟大见胜于空间是气势,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余秋雨作品里的佳句简直俯拾皆是。写游记的人很多,以前我上学时就看尤金的游记——一个小女人的清新的小品文。现在也看过一点点村上春树的——一个“常驻游客”的碎碎念。但是写游记写得这样登峰造极的程度,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性、又有博古通今的知识来作为文章的基石,还隐隐地透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的,我只能说,我没有看到过其他作者也是这样的。
郑世平的书我现在在看《身边的江湖》。是“当当”app推荐的“读书计划”。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却吸引住了我。我不知道他写的是散文还是小说。如果说是小说,那这样的小说太有真实感。如果说是散文,那这样的情节太有戏剧性。也许是真真假假有“原型”的一个个故事。我不知道作者有没有真的坐过牢,他对牢狱生活的描写非常真实。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坐过牢的人都是坏人,或者都是没有人性的人。其实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很多人还个性鲜明,还讲义气,在他们身上有传奇经历。他们或是遗落市井的学者,像沈巍一样,沈巍没有被发现以前就是个捡破烂的流浪汉;或是一代孤侠;或是误入歧途的纯情少年……目前这本书看到一半,感同身受。虽然我不是他们,书里描写的阴暗现实让人不寒而栗。
嗯,不写了,没有想好一个结尾。好的书会让人共鸣、会让人仰望,又或者,个别书会让人细思极恐、毛骨悚然。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上一篇:《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下一篇:那座城市那场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