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如何对付蠢人》读后感:规避愚蠢,从自我修行开始

2025-09-08 09:57:37  本文已影响人 

《如何对付蠢人》读后感:规避愚蠢,从自我修行开始
近日拜读樊登老师讲解的《如何对付蠢人》,初看书名以为是一本教人如何与人争执的“战斗指南”,细读下来却发现这实为一面照映自我的明镜。作为银行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者,这本书对我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启发。

西汉刘向在《说苑》中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本《如何对付蠢人》恰如一剂良药,不仅教会我们辨别何为愚蠢行为,更让我们认识到自身可能存在的愚蠢之处。

何为“蠢人”?愚蠢是一种状态而非身份

作者马克西姆·罗威尔指出,“蠢人”并非指智商低下之人,而是那些缺乏逻辑思维、固守偏见、拒绝理性沟通,且行为常给他人或集体带来麻烦的人。其核心问题在于认知闭环——既不愿接收新信息,也无法客观审视自身观点。

在银行风控工作中,我时常面临各种不合规、有风险的行为。过去面对这些情况,我总是不免焦急懊恼,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习惯以强硬对抗的方式去处理,一心想尽可能减少潜在损失,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愚蠢没有旁观者,只有同谋犯”——当我以激烈的方式去回应那些不明智的行为时,在那一刻,我自己也陷入了愚蠢的漩涡。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也是如此。我们常常出于爱和关心,急切地想要纠正伴侣的坏习惯、指责孩子的调皮行为,习惯用说教、批评甚至情绪爆发的方式,试图让对方“变得更好”。殊不知,越是强硬地对抗,越容易激起对方的抵触和疏远,最终自己也沦为情绪绑架的“共犯”。我们忘了,在爱的关系里,从来不需要胜负与对立,而是需要更多的倾听、理解与共同成长。

对付蠢人的智慧:引导而非指责

《如何对付蠢人》书中提出了12条“自我拯救法则”,其核心智慧在于:改变自身应对方式而非对抗他人。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业务能力强但风险意识薄弱,常常为了业绩而忽略风险要求。过去,我会直接指出问题,结果总是引发争执。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认可他的业务能力,满足其被尊重的需求,再以案例说明合规的重要性,最后提供既符合规范又能展业的双赢方案。结果出乎意料地好。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与所谓“蠢人”相处,不能硬碰硬,而要巧妙运用策略。以理解和包容为前提,用事实与建议引导,既维护了关系,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最大的蠢人可能是我们自己

书中最发人深省的观点是:最大的蠢人往往是我们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家,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白痴;在职场雷厉风行的精英,可能是情感世界的低能儿。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刻扮演着他者眼中的“蠢人”。

《庄子》有云:“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不是夏虫愚蠢,是它没见过冬天;不是井蛙笨,是它没见过大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牢笼,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他人与自我。

内控合规工作的新启示

作为内控合规与风险管理者,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新思路:

其一,放弃“导师心态”。停止说教和指责,转而通过倾听和理解来引导;

其二,用故事代替说教。分享真实案例,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而非强行灌输规则;

其三,先通情再达理。就像外交一样,先把感情融通,相互倾听各自的不易,有了感情再说话。

其四,记住责任边界:错是他的,生活是你的。无需为别人的问题买单,更不必试图解决所有人的麻烦。

结语:一切向内求

读完《如何对付蠢人》,我最大的收获是:所谓“对付蠢人”的终极方案,其实是学会与自己的愚蠢和解。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并改善自身的愚蠢时,世界上的“蠢人”自然就少了一个。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智慧的人,遇到问题总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人。如果我们能够时刻反省自己、内观自己、剖析自己,自然就能少做蠢事,少遇蠢人。

共勉。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晚熟的人》:经典名句解读与读后感
  • 下一篇:小狗钱钱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