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2500字

2025-02-18 08:48:53  本文已影响人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这是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原来这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模样,时而幽默得让人开怀大笑,时而被感动得潸然泪下;时而是引人深思的长句,时而是朗朗上口的歌谣短句;时不时穿插的口头禅“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更是如同点睛之笔,贯穿全文。看书的过程是一场愉快、情感丰富的美好体验。
智慧不一定与学历成正比,高智慧不一定意味着高学历,高学历不一定意味着高智慧。外婆玛丽·罗姆利的学历很低,目不识丁,但是十分有智慧,对人生、世界的领悟很通透,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拿捏的准准地,外婆的家庭教育影响了外婆自己、外婆的女儿们、外婆的孙女弗兰茜共三代人,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外婆玛丽的这个智慧是怎么获得的呢?一方面是上一代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是通过个人实践、思考一点点感悟出来的。总结出来有以下七点。
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书中推荐的是新教《圣经》和《莎士比亚》;
培养并保持童真、想象力,让孩子拥有一个心灵的秘密世界;
有宗教信仰,相信圣诞老人、天堂等,并对未知的世界持有敬畏心;
苦难也是好事,可以把情绪历练得更厚重、更绵长,也可以让人性格更饱满、更丰富;
父母把生活中自己学到的感悟和智慧教给孩子;
坚持定期存钱;
拥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子,不仅让人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一席之地,有归属感,而且还可以作为无形资产传给子孙后代。

喜欢第二点:“孩子必须有一个秘密世界。那里住着世间不存在的东西。她得相信这个秘密世界,这很重要。她得从相信这个不真实的秘密世界开始。这样,当世界变得太丑陋,无法生活时,孩子就可以回头生活在她的想象中。”这个秘密世界可能是一个娃娃、可能是一棵树,可能是书、可能是一次庆祝,可能是一次开怀大笑、也可能是宗教信仰......
书中人物立体而真实,展现出多面性,不能简单的使用“好人”还是“坏人”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不是完美的人设。从旁观者看,在男女关系方面,茜茜姨妈是个坏女人;但是从家人的角度来看,她是一个雪中送炭的温暖家人,她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爱着家人,算是一个好人。从外人来看,乔尼是个酒鬼;但是从女儿弗兰茜的角度来判断,他是个尽职尽责的父亲。特别是在父亲离世六个月后的毕业典礼上,弗兰茜收到了父亲生前通过茜茜姨妈转交的鲜花与卡片。卡片上温馨地写着:“献给弗兰茜,祝顺利毕业。爱你的爸爸。”那一刻,弗兰茜的心中充满了爱意,仿佛被深深治愈。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当面对未知或不了解的事物或人时,不用单一的标准和固有思维去轻易评价,而是持续观察、验证,不人云亦云,这就是最大的善良和最高的智慧。

不同的家族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后代,家族性格也可以潜行默化的传承。罗姆利家族的女人身材苗条,身体柔弱,眼睛充满好奇,声音温柔缥缈。但是她们个性坚强,是用看似薄薄的隐形钢做成的钢铁女人。她们都有一个弱点,她们无法抵挡有创造力和表演才能的男人。诺兰家族的男人英俊、软弱和迷人,他们有办法坠入爱河,却总是逃避婚姻,这就是他们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弗兰茜·诺兰作为罗姆利家族和诺兰家族的后代,集两个家族的所有特征为一体。她既具有外祖母玛丽的神秘感、讲故事的才能、伟大的信念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心,又有外祖父罗姆利残忍的意志力。她有些艾薇姨妈的模仿天赋,也有些鲁蒂·诺兰的占有欲。她有茜茜姨妈对生活和孩子的热爱。她有乔尼的多愁善感,却没有他的绝世美貌。她继承了凯蒂所有的柔情似水,却只有凯蒂一半的坚强如铁。她是所有这些优点和缺点的混合物。

作品节奏设计很好,整体基调积极向上,跟歌谣很搭。整个作品风格朴实,但是真实感人,直击心灵。书中耐人寻味的长句与朗朗上口的歌谣搭配形式,就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节奏把握得当,既有扣人心弦的高潮,也不乏轻松舒缓的片段,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和阅读愉悦感。长句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引人深思,使读者能够随着故事的缓缓展开,逐步消化情节,情绪也随之自然过渡。由于父亲乔尼对歌唱的热爱,家中的孩子们也深受感染,爱上了歌唱。因此,书中不时穿插着充满节奏感和气势的歌谣短句,为作品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仿佛为书中人物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向上力量,这些歌谣也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物身上那种超凡的感染力和蓬勃的生命张力,令人难以忘怀。书中这首歌谣似乎就在描写主人公的妈妈凯蒂。
我衰老我年轻,我蠢笨之至,我聪明绝顶;我目中无人,我心怀天下。我既是爹也是妈,
既是顽童,也是成人皮囊里填满粗俗,骨子里刻着文雅。

书中提及宗教和咖啡,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圣经》的《旧约》部分有个预言,将来会有救世主降临,救世主就是弥赛亚,他一定会拯救以色列民族。对救世主弥赛亚不同认识,就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之间的根本区别。一方面,犹太教认为救世主弥赛亚尚未降临,不认可耶稣是救世主;但是基督教坚定地认为救世主已经出生,耶稣就是弥赛亚。另一方面,犹太教比较封闭,从不到其它民族去传教,也不欢迎其它民族信仰他们的犹太教;基督教比较开放,他们认为耶稣是为了拯救全人类而降生,故全世界的人,无论种族、地域,皆有被救赎的可能,都可以成为基督徒。所以相比犹太教,基督教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信徒数量更为庞大。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既然犹太教的救世主尚未诞生,每个犹太女性都可能成为孕育救世主的母体。怀揣着这个可能性,犹太人喜欢多生孩子。书中提到“她们能够安心静坐,耐心等待,也是这个原因吧。她们不为自己臃肿肥胖而羞耻,还是这个原因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能会孕育一个小耶稣。”哈哈,这个观点好新奇,从书中的字里行间都能感知到犹太女人那种浓浓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此外,书中咖啡文化好浓郁,咖啡早就飞入寻常百姓家。弗兰茜一家作为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他们从小喝着咖啡长大,同时代的中国,咖啡不这么普及,大家应该是喝茶比较多吧。

布鲁克林的这棵树称作“天堂树”,它向着天空,挣扎着生长。这种树长在木板围拢的废墟里,长在人迹罕至的垃圾场,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里生长的树。弗兰茜一家贫穷,却依然生机勃勃;他们艰难,但从不放弃。弗兰茜以这棵树为镜,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活出了自我,活出了精彩,找到了快乐。即便日后家境改善,远离了贫困,弗兰茜一家依然对那段岁月怀有深深的眷恋,甚至为妹妹安妮未来无法体验这份贫困中的乐趣与坚韧而感到一丝惋惜。“一个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走出来的人有两种选择:要么脱离旧环境,忘记曾经的不堪;要么超越旧环境,永远不忘本,在内心深处对那些攀爬中不幸落难的人保持同情和理解。”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另一种人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撕破别人的伞。我们,是选择成为那不忘初心、乐于助人的撑伞者,还是沦为忘却初心、冷漠无情的撕伞人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十日终焉》读后感
  • 下一篇:《超越好奇》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