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战争》读后感
一、制造芯片的关键节点包括:
1.设计软件,属于美国
2.ARM架构,原本属于英国,现在被日本收购
3.原材料:超纯的硅片和的特殊气体,只能从日本进口
4.光刻机:一家日本公司、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荷兰公司,最高端、达到极紫外光波段的只有ASML
5.封装和测试:东南亚
6.安装:中国
二、芯片产业在美国最初的发展过程:
1.技术领先于市场需求:先有了物理学家单枪匹马在半导体上的突破,甚至一开始都不知道有什么用,才有了后面的应用市场。
2.美国军方的支持至关重要,但不是包办:军事总是要用最先进的东西,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军队应该是最先进的组织。军方只是提供支持,并没有寻求掌控,高科技公司保持着独立性,最终坚定地以民用为本,才让先进技术普及开来。
3.发展的过程充满意外:发明半导体的肖克利并不知道怎么经营好一家半导体公司,仙童公司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后来也没跟上硅谷的步伐。每个做对了最关键事情的英雄,都可能在随后犯错……你开创的时代可能会把你抛在后面。
4.美国的创业环境极为自由:自由带来了一波接一波的创新。
这个过程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
三、芯片产业的三种后发模式的成败,跟地缘政治非常有关系。
1.模仿美国:苏联,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已经有了第一个美国,模仿是没有前途的。
2.加入美国产业圈,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苏联不能加入,国际政治往往优先于国际贸易。
(1)政治上:美国需要日本,东南亚需要美国;
(2)经济上:日本需要美国,美国需要东南亚。
想要发展,跟别人相互依赖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日本、东南亚和美国,美军和芯片,都是因为互相依赖而共同发展。
四、八十年代日美芯片大战的三个教训
1.亚洲模式,也就是政府主导、投资拉动、认准一个方向猛干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2.在旧领域跟别人拼物美价廉,没有太大前途。要发展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创新,创新可以是硬科技,也可以是应用。
3.创新需要政府扶持,但政府扶持的原则必须是腾笼换鸟,而不是保护落后产能:要复制有创新想法和新技术的公司。
五、光刻机
1.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机器,其研发过程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跨国工程。
2.英特尔不但错过了极紫外光刻业务的先手、错过了手机芯片市场,而且还错过了人工智能芯片。但如果让你重返历史现场,谁都未必敢豪赌紫外光刻机。生产高端芯片是一种投资惊人、风险巨大而且又十分麻烦的业务,不想干情有可原。
六、张忠谋的一系列谋略:
1.开启了芯片设计和芯片生产分开的“古腾堡时刻”。
2.跟ASML等上下游伙伴结盟。
3.关键时刻坚决投入,实现技术升级。
4.用不跟用户竞争的原则赢得了芯片设计圈的信任,一举成为盟主。
七、中美竞争
1.中美是为了安全而争,中美两军的逻辑都是抵消战略,抵消战略的核心是AI,AI的核心是芯片。
2.补贴、市场换技术、收购海外芯片公司都不是真正的自主创新。
3.政府扶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全球化才是正路。
八、卡脖子
武器化的互相依赖(weaponized interdependence):关键技术上你只能依赖我,那么我就可以控制你,用这种依赖关系对付你。
无需直接对抗,不用武装封锁。踢你出圈、不带你玩,就是对你的最大打击。
九、芯片行业的三个特点
1.只有几个关键节点:美国掌握了其中大部分节点,但并不能掌控一切。美国的心腹大患在于芯片制造,需要有一个自己的芯片厂,把赌注压在英特尔上面。
2.跟政府、跟地缘政治紧密联系。
3.具有脆弱性:最先进的芯片只有几家公司可以生产,世界应该欢迎中国成为芯片的设计者和制造者,这样能带来稳定的供给。
十、中国芯片应该如何破局?
1.下策:全面追赶,试图实现彻底的独立自主。
亚洲模式成功的前提是以私人公司为主、以政府为辅。要实现全面的独立自主,难度大得惊人,不太可能实现,就算实现了,时机晚了,也没有商业价值。
2.中策:不追求全面掌控芯片行业,但追求减少对美国的依赖。
(1)开源:中国公司刚起步,可以用新的架构。
(2)先搞一些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芯片使用国。
3.上策:弯道入圈:掌控其中一个节点,力争拿出几个尖端技术,成为其中不可替代的供应商。
防止卡脖子最好的办法不是独立自主,而是确保我也能卡你的脖子。被依赖,是当今世界给你最好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