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沉默的巡游》读后感

2025-01-21 09:33:35  本文已影响人 

《沉默的巡游》读后感


    本书翻转颇多,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结局反转再反转,略显欠缺的可能只有推理部分,很难让读者大快朵颐,除此之外,书中的前半部分稍显拖沓,最后几章的剧情推进又有些快,如果能将篇幅适当加以调整或许效果会更好。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因为书中的推理情节使我们着迷,更因为他的推理小说涵盖了许多与人性相关的情感。在《沉默的巡游》中,我看到了东野圭吾也想探讨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和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类似的主题,甚至比前者对人性刻画地更复杂、更深沉。就此而言,本书算的上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不过也难这部作品超越《嫌疑人X的献身》。我仍在等能媲美《白夜行》的新作诞生,也一直在等东野圭吾的强势回归。
    说是东野圭吾懂得卖情怀也好,说是他致敬自己的经典之作也罢,总之我们都从这部作品里看到了有别于《嫌疑人X的献身》的一个更加克制,更有人情味的结局。东野圭吾曾在《嫌疑人X的献身》中写道,

    “有些真相注定是要小心翼翼深埋心底的,因为答案揭晓的那一刻,也是灰飞烟灭的开始。”

     就像《名侦探柯南》里柯南后知后觉侦探的意义不应该是给好人带来痛苦而应该有所保留让好人有所选择,东野圭吾残忍地为《嫌疑人X的献身》设下了一个“满盘皆输”的结局,让汤川学为此遗憾不已,也让读者们为此无法释怀。在《沉默的巡游》中,当我读到汤川学将目光移向一旁,缓缓讲出“我也有过一段痛苦的经历。曾经也发生过一件类似的事情,当时有一个男人为了保护深爱的女人,打算将所有罪名都揽到自己身上。但是因为我揭穿了真相,那个女人再也无法忍受良心上的谴责,最终导致男人的献身化为了泡影。那件事让我很难受,我不想让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的时候,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从美国留学回来,我见证了汤川学的“蜕变”,也看到了不一样的结局,如此就好。

     我虽并不认同本书腰封所言“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会给你一整年的温暖。”但我却从字里行间收获了一丝感动。对我而言,东野圭吾吸引我的地方,并非是他缜密的思维能力和他超凡出尘的推理写作功底,而是除此之外一些的东西。即便本书无论是剧情还是推理都谈不上出类拔萃,可对于一本侦探推理小说而言,本书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相当得多,作品几乎传达出了它所能传达的一切:爱、友情、梦想、正义、报复、献身……并且本书的转折之处颇多,每每看似真相触手可及,却总是如镜花水月,一次次的反折让一个貌似简单的案件愈发错综复杂,直到答案浮出水面,一丝无法言明的情感开始在胸中荡漾,挥之不出。

故事

     菊野镇里的一位美丽善良,极具歌唱天赋,深受大家喜爱的女孩,在即将出道的一天夜晚离奇失踪。漫长无尽的三年等待,换来的却是她遇害的噩耗,警察在一处被火焚烧殆尽的废弃老宅意外地发现了她的尸体,落网的嫌疑人居然在此之前就已经身负命案,却因沉默拒不认罪逃避了法律的惩罚,反而还因此得到一大笔赔偿。小镇里的每一个人都盼望这次案件的审判结果不要重蹈覆辙,可无耻的凶手却梅开二度再次用当年的方式继续逍遥法外。这个毫无悔改之心的无赖不仅嘲笑法律对他束手无策,更有甚者,他还在死者亲友面前肆无忌惮地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人甘愿接受这样的现实,既然法律无法为死者申冤昭雪,那只好由我们来伸张正义。于是,一场由死者亲属和朋友精心谋划,复杂周密的惊天行动就此展开。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就像是机器的一个组件,只负责按计划完成属于自己的那个环节,这台复仇的机器在巡游当天开始启动,他们相信周详的计划可以助力他们瞒天过海。就在读者为识破东野圭吾借鉴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群体犯罪的行凶手法而暗自窃喜时,故事却迎来了反转,当众人的复仇行动进行到只差临门一脚时,他们却惊愕地发现,那个男人竟然已经死了。嫌疑人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原本看起来已经十分明朗的案件却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真相究竟如何,在翻开本书最后几页之前,别说读者,就连书中人物都错以为自己是凶手。汤川在书中犹如神探伽利略一般的角色,抽丝剥茧,寻求真相,游走在警察和受害人家属之间的物理学教授,悄无声息中探索案情,逻辑推理能力让人深深叹服。他让沉默的人不再沉默,让误以为自己是凶手的人主动坦白为了让真正的凶手认罪伏法。这一场看似热闹的巡游,在我看来是一场“复仇者联盟”式的仇恨解脱。

主题

沉默:

     沉默是嫌犯莲沼宽一逃避法律制裁的护身符。目空一切的他坚信只要没有直接证据,用沉默回击警察,就一定会被判无罪。就像《名侦探柯南》中的很多案件,实际上只要凶手不认罪,再完美的推理也无法将嫌犯绳之以法。莲沼凭借此法屡屡得逞,殊不知沉默正在渐渐吞噬他的灵魂,将他推向深渊。

     沉默是新仓保护妻子保护朋友的自我牺牲。在在妻子将佐织之事全盘拖出、蓄意谋杀的计划渐渐浮出水面之时,新仓想出了一个计谋,独自一人将可能对妻子的信誉和生命毁于一旦的莲沼解决,并保持沉默选择承受所有的罪责,既保护了他挚爱的妻子,又保全好友一家免受牢狱之灾。新仓的沉默与莲沼不同,是伟大的、高尚的。

    沉默是小镇众人义无反顾的愤怒抵抗。他们不能任凭犯下深重罪孽却又得不到法律制裁的人逍遥法外,他们中没有人不知道如此行事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大家对此心知肚明,通力合作,只为替深爱之人报仇雪恨,他们的沉默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沉默是汤川学弥补心中悔恨对待真相的方式。曾经的他在真相前面直言不讳,致使好友煞费苦心的献身计划毁于一旦。而这一次他选择用心倾听,去感受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渴求,当他知晓谜底后,最终将打破沉默的权利复归他们。

梦想:

     新仓夫妇将未竟的梦想投入到天才少女佐织的身上,却不想佐织被两人的期待压得喘不过气来。对此,她讲道“您别这样。我不是没办法才选择放弃的,我不过是更乐意走另一条路而已。请你们不要把梦想强加在我的身上,这样子太沉重了,让我很不舒服。”他们二人为佐织暴殄天赋深感惋惜,却从未换位思考尝试走进佐织的内心。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期待、希冀强加在他人身上,误以为自己想要的正是别人也想要的,忽视他人心中真正的向往和需求。没有人想成为他人梦想的傀儡,每个人要走的路都不尽相同。当自己无法实现梦想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付诸东流的梦想,寄托到另一个人身上,并为此付出极大的热情,以一种虚假的献身精神燃尽自己全部的能量,照亮梦想的被传递者前方的路。这一切虽然美好,但如果有违他人心中所愿,结局便只能事与愿违。

     留美不是不懊悔自己的所做所为,但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向往,以及不愿让丈夫知道他的努力已经付诸东流,这些都迫使她选择隐瞒真相。在面对莲沼的威胁时,她只得妥协。“一次妥协之后,便会次次妥协。妥协过一次,很可能将就一生。”如果没有这次的报复行动,留美很可能会自杀或一直生活在被威胁的阴影之中。对梦想的执著并未给新仓夫妇带来任何美好,相反却让他们二人走向了不可挽回的恐怖境地。

     读到这里,百感交集,任何人都不该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期待这个词本身带有受累的意味,被期待者内心的煎熬和未达到期许的挫败感无时无刻不在鞭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和焦虑不安的内心。

正义:

     这本书与高野和明的《消失的13级台阶》以及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所涉及的主题大体相似,都是思考当程序正义和道德正义出现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取舍的问题。书中的莲沼因为知道警方缺乏他杀人的直接证据,通过拒不认罪,沉默以对的方式,两度逃出法网。明明穷凶极恶的凶手就在身边,法律却对此无能为力,可若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伸张正义,替天行道惩处凶手,却又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律非但没有起到保护民众,维护正义的效果,反而还助长了恶人的犯罪气焰,我想《沉默的巡游》也是在此方面向现今的司法制度提出质问。

   “没有法律能不能更好的惩罚犯罪?”和“法律该如何正确的处罚罪犯,以正义告慰被害者的家属?”现代法律的实行,意味着我国古代很多奉为圭臬的思想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在如今的价值观念体系,书中这样的复仇行为不再值得歌颂,也不会再有什么“替天行道”和“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的理论出现了。我们没有权利惩罚任何一个人,即便是穷凶极恶之人,即便是罪大恶极之徒。法律在某些特殊情况竟然成了这群人的保护伞,他们举着这顶保护伞肆意妄为,无恶不作。

     法律讲“证据”,但很多时候,受害者家属是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指证凶手,在此情况下,法律便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如果没有法律,我们就可以自己维护正义,制裁凶手,只要这种行为能被社会所认同,甚至使民众感到快慰,那我们的行为就会得到相应的保护。可实际上,若是法律荡然无存,只会带来更大的弊端。没有法律进行限制,人性之恶就有了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届时人们仅凭个人喜恶,快意恩仇,视人命如草芥,必将导致人性的泯灭和社会的动荡。

     一味主张“人人平等”也不可取,因为有些人生来就是败类,就是喜欢丧尽天良,就是崇尚罪恶,就是喜欢在剥夺他人生命的过程中寻找快感。这些人与普世大众的价值观,道德观相违背。我认为,法律保护这种人的权利,只会纵容他们的犯罪欲望愈演愈烈,本质上是与我们的“良知”发生冲突的。话虽如此,但如果“人人不等”,所出的问题只会更大。或许法律只能是两害相争,取其轻。其实想来也可知,法律不可能穷尽罪行的所有可能,自然也不可能尽如人意。

     “没有制度能完全约束人性的恶,人心究竟有多么深不可测,我们与恶又有多远的距离?

     巡游是盛大的、喧嚣的,同时也是沉默的,也必须是沉默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惹作》读后感
  • 下一篇:《我很好啊,你怎么样》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